想找哪一朵雲?

Tuesday, November 27, 2018

圈圈



做事时绕圈圈在今时今日多数时候会被视为缺乏效率的象征,在以直线抵达为最高标准的评价系统里,绕圈圈是走无谓的冤枉路,浪费时间也浪费精力。可是谁说 绕圈圈是毫无益处的?有时候需要改变一下习惯打破沉闷的日常,绕一绕圈子也可以是一种调剂啊。
有些时候,不选择最直接的路径前往某个目的地,绕一绕无关痛痒的圈子可以多看看平日忽略或不太在意的风景,这也是一种情调。
一圈圈的若是重复的动作又如何呢?也许可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水平,“生”得出巧妙的捷径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就算是未经计划的错有错着也不错嘛,人生偶尔碰上这样的惊喜是真的不错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意外经历可让生活平添意趣,不需要每次都是惊天动地的发生才会精彩,平淡一点也可以有意思有收获。
一圈一圈围绕中心的目标走着,或者朝着某个目的地缓缓迈进,一边走一边自在自得地享受整个过程。走圈圈也是一种锻炼的方式,只要内心的目标依然是明确的,多花一点时间来走终于还是会抵达的,而到达时能体会到的喜悦和满足,应该是不会打折扣的。另外,延后了一些的抵达时间点可能是更适切的,让我最能够从中得到收益的正确时刻——对的时刻。

Monday, November 26, 2018

乡愁的味道



说到离乡背井在外地生活,我唯一的经验是在台北留学那两年多的时光。老妈每次说起这个就会抱怨我当时怎么那么坚持要出国,难道不在乎家中两老地感受吗?回忆里,当时的我决定离职出国,还实在没有因为爸妈而有过犹豫。申请台大的决定没有任何解释,一切似乎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就算满心的忧虑和不放心,爸妈最后还是全力支持我的决定的。
就算是自己决定的出走,乡愁依然还是少不了的。在课业压力渐渐加大时,我会想家;在周末不上课的时候,我会眷念和家人共度的时光。虽然尽量每天或隔几天晚上通过视讯和家人聊天,让老妈听到我的声音及看到我好好的样子,可是这总是和人在一起时的感觉不一样。我的宿舍室友也是外地人,她也通过视讯和远在家乡的家人联系,我们背对彼此,听见的彼此的乡音都满满的是思念和情感。
我幸运的一点是身边还有新马的朋友,再熟悉不过的口音和话题还会在耳边响起,透过网络关心岛国发生的事也有助于缓解我的思乡之情。
在味蕾这方面,除了妈妈的家常菜,我并没有特别想念什么家乡美食。每几个月就有机会回家,带着思念的味蕾耐心一点总能够及时得到慰藉。味蕾的乡愁没有打倒我,生活的其他方面就不怎么构成困扰了。毕竟台北是一座便利之城,需要什么也都不难买到,和在家时的舒适每什么差别。
另外,我发现只要少一点比较的心态,新加坡和台北对我来说都是生活的好地方,也都可以让我有家的感觉。这让我想到了苏东坡的词作《定风波》里一句“此心安处是吾家”,当年我就是在台北上课时接触到这阙词里的这个金句的,当下应该萌生拍案叫绝的感触。也是,台北让我住得很心安,衣食住行虽然未必完全在地人一般,却没有什么不适应或非常不合意的,我在那座城市里体验了独立生活的甜美,就算偶尔有些小小的不如意也没有影响到我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以及自己的决定的满意。留学的结果,除了得到学位,同样珍贵的还有到今天还温暖着我的友谊。如今偶尔会在我心里泛起的“乡愁”是对台北的挂念。那里还有我不会忘记的人、事和物在着,待我于恰当的时机回去探访,与他/它们再聚,事我心底不会被磨损掉的向往。有朝一日我还会回去,而当时的我应该还会感觉如昔,没有太大的违和感吧。毕竟骨子里我已经认定台北曾经是我哪一辈子的家乡,这一世与它的缘分才如斯深厚,为它品味乡愁的滋味,才会毫无后悔,并且满怀感恩。

回忆里,那记忆依旧深刻隽永。

复习中



从小我便意识到,自己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更确切地说,我不属于天才型,学东西不特别快,而一般上学什么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够掌握。所幸我很早就领悟到这一点,加上个性里不甘于落后别人太多地脾气,努力复习成了我不需要家长多唠叨就会去做的事情。当然我也有想偷懒的时候,可是没多久我便会恢复原本勤恳的状态,把该复习的功课拿出来乖乖地来一场温故知新。

对我来说,“温故知新”的魅力在于它可能隐藏的惊喜——知新的部分会让我有什么收获呢?
温习故有的知识可以巩固记忆,让自己把该掌握的东西弄得更明白、记得更牢靠,获益的无论如何都是自己。重新咀嚼学过的知识,打开心扉随时接纳可能产生的新体会,早先不明白的部分换个不同的角度去剖析,说不定就理解了也说不定,甚至还可能触类旁通,得到举一反三的效益。不去复习就不会知道有什么可能性,花店时间和精力怎样都不会吃大亏的。

如果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把不明白的知识点弄明白当然最好,可是假如挣扎了很久还是卡在原点就知道是该求助了。人生中一定要学会如何在有必要的时候把姿态放低,提出求救的要求,而且要能够清楚明确地说出要人帮助的地方在哪里。含混不清的求助要求不如不说,因为对方不了解我需要什么就很难对症下药啊。复习时把自己不清楚的部分确定下来,而且要肯定真的已经试着厘清多从此还真的没有头绪,无法自救才喊救命惊动旁人。

在复习的过程里看到可以创新和变化的地方总会特别高兴,因为玩心起了,尤其是在语文这方面我特别爱玩花样。能够在相对稳固的基础上玩味新花样的可能性总带给我不少快乐。一路走来,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他们对我的疼爱和纵容是建立在对我的能力的信心之上。如此的关怀和师生的默契是我一直非常珍惜的。

生命不能重来,许多经历是一去不回头的,从中吸收的经验在回忆里反复咀嚼,仍有宝贵的价值,复习就是让急性子的自己不要走宝了。一次次的复习都可能是一次次的收获。当然,也不应该知识一味拘泥于复习,要前进和探索新的方向和路径,为自己累积更多的人生经验和历练。

慢慢漫漫



就只能慢慢
一步接着一步走
憧憬着抵达

在任何的旅途上,不要害怕要走得比较久,尤其是在条件不允许箭步,而人只能接受慢慢一步一步前进的节奏时,接受必须受限的事实,说不定还更有可能稍稍挑战自己的极限,又或者最起码比较好地体验必须经历的过程。真正有意义的体验绝对是超越走马看花的,步伐走得慢一些不要紧,感受周遭的氛围,观察身边出现的一景一物,感念身处的美好与平静。过去不曾重视或视为理所当然的一切在碰上可被重新审视的机会时很可能就让我觉察到一丝丝的感动。慢慢走、好好走,也把握重新深度感受自以为熟悉不过的行动的机会,在被放慢速度后拉长的旅途上边走边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克服心中的恐惧,把隐隐的担忧逐渐转化为动力,说的容易做的不简单,可是自己心里清楚放弃绝对不是选择之一,唯有卯足劲克服困难越过难关才是我的目标。

慢慢地,漫漫长路也有走完的一个时候吧。害怕也要走,自信一点是对自己的挑战。当已经走了一段,不妨回头一瞥,眼里看到的足迹鲜明是给自己的一番加油打气,我可以做到的,若因为无由的恐惧拖住自己,多不值得啊!

我憧憬的抵达,终归会成真的,只要我坚持继续迈出步伐,可以慢却不可以停,希望还是存在的。有了希望,梦便可能实现,相信自己也相信命运,一步接着一步,最后抵达时,成功的喜悦一定甘甜美好。



Sunday, November 25, 2018

不约在梦里




打从留学台湾时开始(1998秋)我的睡眠,不管日夜,就是无梦的,完全不做梦,一觉睡到自然醒或闹钟大响,意识的“放映室”空空如也。没有梦是什么原因我不可能晓得,也许脑袋真的累到潜意识都毫无活动,没有梦的睡眠是非常深沉的,一觉到醒来以后几乎肯定精神奕奕。反正做不做梦不在我的控制范围内,不为之烦恼就是了。

所以,我和你就不约在梦里了吧,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想念的人。比较可能做到的,反而是在梦以外的现实世界里争取聚首。时机碰对了,等待得够久了,见面是做得到的。梦境太虚,现实恰到好处,就算有时候可能显得冷酷一些,至少是比较真切的。不约在梦里,只因为现实也应该被给予变美的机会,在与想见的人终于并肩走在一起或是在同一个空间里分享时光,不是在梦境那般虚幻的情况下飘忽来去,醒来也许什么都记不住了。

记不住又如何?一个梦境不需要复制,下一次再与你梦里重逢又是一个情景,我设计不了情境就等待惊喜吧!而就算只是短短一梦,只要有就已经值得感念了。记不记得细节实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忘了甚至可能更好,因为没有再现的压力啊,让潜意识自由发挥更好。
梦里的故事有自己编导的意志一般,我就默默配合好了。在梦里等待,相遇和漫步,是诗篇,也是佳话。

旁观者




有人问我怎么看待台湾选举,我说我再关心都好,我始终不就是个旁观者嘛。以旁观者的身份看事情是很好的。也许有时要迫使自己别感情用事地激动起来,毕竟那是于事无补的。况且,会否当中还存在着一些我这个距离十万八千里的人所不知晓和不了解的情况呢?

因此,已经在一旁了,静观就好,瞎搅和而在不清楚自己究竟在搅什么的情况下大放厥词,其实是蛮愚蠢的。

在一个可以保持理性和冷静的距离看着局面,就不要硬想插上那画蛇添足的一脚。在一边当个称职的旁观者,保持客观的立场,看着事态的演变,深思熟虑后才做任何回应,切忌盲目跟风,尤其是跟着网军的大风乱吹。站在旁观者的位置上是最佳的观察点。细看细想但不妄言乱发表看法,遵守这样的行为准则是最妥当的。

在离开事件中心的一个角落,不卷进沸沸扬扬的是非纷争里,看事情也会看得比较清楚。仍是关注时局没错,只不过可能因为没有切肤之痛,选择比较抽离的旁观因此成了最自然而然的想法。要真碰上不得已得卷进去的事情,想旁观也难,因此在没有必要跳进坑洞时就应该放下过分的执念,乖乖在一旁静观时局。

好好观察了一番之后,要发出言论也更有把握,背后有证据支持就不怕言论空洞了。记住,空洞的废话说多了,别人听了很难相信你,你以后说的话也可能总会被质疑。喊冤哭惨也没有作用的时候,悔莫及。所以就是当局以外的旁观者,做什么和说什么都要三思而后行啊。

Saturday, November 24, 2018

选择


“选择”迷人之处,我想在于它能带给人一种自己拥有绝对的自由权的良好感觉。任君选择的东西很多,最终的决定不是别人代做二十自己掌控的就是令人开心的地方吧。

假如没有什么供选择的话,多半会让人感觉无趣。反正都没得挑了,随便拣一个不就得了?有时候“随便”两个字听起来会让人觉得沮丧——不是我采取主动将就,是没法子不这么接受嘛。所以有选择与否真的可以大大影响人的情绪。

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有时候少了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选项,人的头疼也可被免除掉。当不必在好几个可能性之间犹豫不决,因拿不定主意而纠结难过,人也会轻松一些的。既来之则安之吧,假若客观环境真的没有办法提供那么多选择,主观地接受和在这个情况下没有选择未必就不好,告诉自己试一试正面一点地看待整个局面,谁说在稍迟一些时候绝对不可能产生变数?又或者冥冥中眷顾我的老天已经做了他的筛选,把他认为最好的项目展现在我的眼前。

选择多多,或是没有选择都要面对,生活仍然要继续,也能够继续。安下心,不管有很多选择,或是没有任何选择,最终人都会走向某一个方向的,怎么踏步走好这段路最重要。

选择一个不管遇上怎样的状况都要求自己昂首接受、努力做到最好的心态是我选择的底线。

Friday, November 23, 2018

黑色理性




在美国,感恩节之后疯狂登场的便是Black Friday(黑色星期五)。在美国,圣诞节大采购普遍上是从这一天开始的。感恩节是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所以星期五也就是美国人大采购的第一天。许多商场都会在这一天推出优惠活动,目的就是在年底进行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促销来推高买气。据说,由于美国的商场一般以黑笔记录盈利,而感恩节后的这个星期五人们疯狂的抢购使得商场利润大增,因此被商家们称为“黑色星期五”。

黑色星期五为疯狂购物日的的行销概念早已不限于美国,现在全球各地似乎很难找到不被黑色星期五涵盖的地方,咋这一天捉紧购物优惠的契机满足购物欲已经成为了消费文化的一部分。店家纷纷推出优惠,趁机捞一大桶金。

我呢,一般上很难为黑色星期五所动,这和自己意识到拥有的东西已经满坑满谷了,如果还疯狂乱购物,真的没有什么意思了。此外,说真的,像是我买的最疯的书,只要我心仪的作者出版新作,有没有碰上黑色星期五特惠并不重要,我也不会把全年想买的书都累积到这一天才来消费,要看的就要在最短的时间买来看,等那么久,我可没有耐性。

另外,黑色星期五怎么说都比较像是商家炒作的噱头,倘若我没有特别的需要,就没有必要去凑这个热闹,万一“不小心”被什么东西诱惑到了, 不理智地消费了更不划算嘛。眼不见为净,这是最理智的做法, 不是吗?把可以百分之百省起来的钱留在荷包里, 不要为了买而买,过后才后悔自己的冲动,要求自己理性一些, 不要盲目跟风,这点所谓的理性我还守得住,年复一年都守下去了。

一向来不以理性著称的自己, 在这方面倒是相当成功地做到了自制和自律的,这还是有点值得骄傲的, 不是吗?


欢聚



              喜欢和好友们聚在一起的时光,不必常常有也未必能够常常有,因此终于促成了一次聚会的发生就格外快乐及令人珍惜。平日忙着工作及生活的其他部分,偶尔聚集众人来吃喝玩乐的条件成熟了,欢聚的喜悦特别值得珍惜。

              吃的不需要大鱼大肉、美味佳肴满桌,只要大家投机契合,就算席地而坐边聊边吃也可以很快乐的。简单的料理喂饱快乐的人,笑闹间,齿颊分外留香,吃起来也应该特别健康吧(在很正能量的环境里吃个饱,由笑话帮助消化,何乐不为?)

自在地席地而坐,交谈和志同道合者分享美食,真的是一大乐事。

不久之后是否就要分别不是关键,以后一定还有机会再聚(在我看来,好玩的事为什么不再做呢?并非一定要有什么节庆才有理由欢聚,大家平平安安的,也值得不时凑在一起享受彼此的陪伴啊),或者来个借口当理由,一群人庆祝友谊之常存或生命之美好就是很棒的名目了啊!
嘻嘻哈哈好像也对腹肌的锻炼有裨益啊(我的歪理),吃吃喝喝的同时还抬扛胡扯,更是健脑的良好锻炼……欢聚对身心灵的健康都是有好处的,欢乐可延伸到第二天的效果,我可是亲身经历的,所言不假,呵呵。


Thursday, November 22, 2018

充电



              在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电子器材,如手机、笔电什么的,电源耗尽了就要赶紧充电,有一些情况夸张的甚至一天两次(可能是产品电池本身出了毛病或是使用太久造成的耗损),但每天结束在即,检查身边常用的电子配备,为其充电已成了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也是一个好习惯,因为可以避免措手不及的“断电”)。此举确保第二天不会碰上器材用到半途突然没电的窘境是一个关键,或许也因为这样才有人发明了可随身携带的行动电源,让人可以享受走到哪里电就充到哪里的便利。当然,定时检查行动电源是否操作正常或者还有没有电是使用者生活中责无旁贷的一部分。所以便利是便利,人要享用它还是要承担起一些责任,付出一些用心或努力的。

              你不把快没电力的器材接上行动电源充电,有充电器也没用。所以归根结底,任何便利到底有没有发挥作用还是得看使用者是否有专心留意是不是到了将这些便利派上用场的时候并且记得主动去做该做的事。

              人也和器材一样要充电,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工作,或是完成了某项特别耗力费神的任务,人也需要充电的。当然, 不同人有不同的充电方式喜好。有人依赖睡眠,有人选择各种娱乐活动如看电影、看电视节目或听音乐,能够让自己放松精神、缓解疲劳的都是有助于充电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给自己带来快乐与满足感,能量也会得到补足。

              充满了电,第二天再上阵为生活冲刺,为理想批驳,一天天充实地生活,善用储备好的能量过好每一天。这样的生活经营也是为整体的生命价值进行充电。

              充电,不能吝啬也不能过量。怎么拿捏得当是艺术也是技术,会熟能生巧的,只要在做的时候记得用心留神就好了。将充电当作爱自己的一部分吧,爱得自然且恰到好处就是了。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18

放歌好流浪



              在写文的时候写到陈升升哥,这远不是第一次,也绝对不可能是最后一次。了解我的朋友知道我和升哥结缘在多年以前,听他的专辑那么久,每一次他发新片,里头的作品中一定会有深深打动我的地方,不管他选择什么主题来制作专辑,我都坚信那必定会是诚意之作。有时候大顽童的他做的是加入新的元素,企图带出和过去不同的感觉。他的突破与其说是为了自己,还不如说是要透过他的创作和歌迷做发自心灵深处的交流。听着他用率直的性子拉开嗓子深情放歌,踩在音符上去流浪一般,我这小歌迷的耳朵也随着音符踏上意识的旅途,可以借着仔细感受升哥在歌中的遣词用字以及诠释作品情感的演绎走近他和体会他要透过歌曲传达的点滴。

              听着升歌,真的可以让思绪开始流浪的旅程,凝思听着,这趟流浪就带我飘洋过海地回到了台湾。连续听上多几首,摒息便真的感觉自己仿佛又坐在台大的宿舍房间里,重温的感觉是想家想到除了听歌就什么也没有心思做的夜晚或每个为期末报告努力奋笔疾书的凌晨,在台湾生活的岁月里,升歌给我的安慰与鼓励是没有任何其他歌手能够做到的。无论心情多么烂,连串地聆听升歌一定能够得到安抚,且能够在一句句的歌词和一个个音符间进行一场又一场心绪的流浪。行过的千山万水,在一个宿舍房间里展开,在一杯热饮里走到终点。尤其是在微寒的寒流夜,在带点微寒的空气里穿上薄外套听着那把极熟悉却怎么也不会腻的声音,把听过无数遍的流浪者的故事娓娓道来,一次次复习尝过无数次的心情,虽说是别人的心情,却也魔幻一般地能够唱进我的心坎。只因为他的歌以他对生命的认真与热情为底蕴,才特别有诚挚的感觉。

              这番魔幻般的力量,是让我爱上他的歌的原因。在踏上台湾这块土地前便爱上,在生活于这岛屿的年月里被巩固了,就算离开了也继续着对那些歌曲的爱恋,借着复习它们透过意念回到我深爱及思念的所在,一次次屡试不爽。放歌好流浪,一趟旅程总要装满音符的,陈升之让我想起我深爱的台湾,让我心中满满的感激。谢谢他还在坚持做音乐、发专辑,让我持续有着期待与满足。每次听他的专辑都像坐在自家却又像是回了一趟台北,心里温暖又幸福。
图片取自网络

裝不住的



人的意志可以强大到什么程度,这是因人而异的。不过我相信,无论是谁,如果意志够强,在意志力的带动下是绝对有能力成就不少事的
病后康复及身体的修复就是其中一件。医生交代的复建运动要好好地去做,让身体逐渐强壮起来,一步步恢复过去的力气,甚至还会比以前进步一些也说不定。
我也认为,人的潜能之大,不受年龄限制,意志够强则一定有助力,能够多好地发挥是不设限的。
如果坚决拒绝被失败装进动弹不得的地步,那么人多多少少还是能够左右自己的命运,或至少为自己做一些决定,不要被装进“不可改变任何事”的桎梏里就不要啊,在可以转身的情况下就努力地尝试执行改变。一点一点来,不怕慢,只怕站。没有人在和我比赛。除了我自己。

相信失败或挫折是装不住我的,要坚持和相信自己还有能力走人生的长路——好好地走,虽然步伐未必快速,干嘛要快呢?走得稳、走得好,比速度更重要。记得,我是不接受被装进任何标上“失败”二字的盒子里的。坚持一直踏步向前,或者在必须停歇时把握机会做必要的休憩和省思,装不住的决心还要带我勇敢地踏上旅程的。

Tuesday, November 20, 2018

提名游戏



              脸书上不时会有人发起这一类游戏:有人先按照某个主题发帖,当中设定某项任务或挑战,再提名自己的一位朋友参加,依此类推地一个拉一个,把游戏的范围不断扩大。被提名的人越来越多,加入游戏的内容也就越来越丰富。
              遇上这种“点将”游戏,我在选择邀请对象时总会花一点时间思索一番,我点的谁谁谁在个性和喜好方面应该适合这个游戏,也因此是会继续接力的。这么一来,我对朋友们的认识与了解也受到了考验。
              被提名后,我会仔细地阅读帖文的要求说明,然后认真地完成活动和慎重地思考邀请何人参与。重点当然是尽量不要造成朋友的负担,大家参与分享,本来就应该觉得开心而非觉得被强加了负担,不是吗?
              以最近一个要求参与者连续七天贴出喜欢的书的封面并附上简要说明的游戏,其目的是散播阅读的种子,给大家机会介绍自己喜爱或曾经影响过自己的作品,说不定真的让其他人接触到新的读物,好东西能够被分享,何乐不为?
              终于被“点将”点着了,带着真心要推荐好书的心态完成这个任务,自己也借机会回顾一下曾经打动自己的著作,一箭双雕,觉得还蛮不错的。

练笔的事




每天都要写一点什么,作为练笔的一部分。除了锻炼文字的流畅,也同时提炼情绪,整理思绪。
一直都在做的事不要变成麻木不仁的机械式操作,那是把原本会带给自己活力的事做死了,那么也就很难有什么新意了,不是吗?因此说要每天练一练笔,绝对不可沦为过度操练,而是精益求精的追求。创新的点子有时候会突然闪现,有时候则需要我先暖一暖身,先写上几句几段,灵感才会随即被激活。

每一天都是提供省思和创作机会的空间,生活的画布等着我执笔去添上色彩。一字一句描述的心情心景,一点一滴构造起来的感性创作,加入真的碰上偶尔的“零”感,暂停一天也无妨,现在我已经可以对此比较释怀而不会太过苛责自己了。但是无故偷懒是绝对不能纵容的,这点我很清楚明了。
只需一、两个关键字就可以拉出一大段的联想,这样的创作状态在我看来是最理想的,也是可遇不可求的。遇到就要把握,没碰上则要耐心吧,我告诉自己。每天来与文字碰碰头,打开心眼看看今天的相遇会擦出什么火花,这也是创作者心目中很有趣的期待!期待而不强求,或许才能遇见美好,心态可以带动气场的转变,这是我坚信不疑的一件事。
写一段文字,绘制一张心灵的图景,享受过程所带来的欢愉与学习,最重要。把一只笔练成什么样才算成功呢?我要求自己不去多想成败的问题,写出好情绪就够了,写出自己要表达的意义就够了,要求简单一些不表示水准就要妥协,认清并相信这一点,每天的练笔就是有意义的事了。

Monday, November 19, 2018

凹凸之间的安顿




              人之寻求安顿是一种出自本能的欲求,除了人身的安全和物质需求方面的满足,更重要的还有精神生活的安稳和充实。这世界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要找到能够安顿自己的地方不是登天一般的困难,却也需要付出努力去探索和寻找。

              胆大心细的搜寻结果,可能是获得一个舒适的安顿之所,那未必是很宽敞豪华的空间,只要身心都可以舒服地处于其间就可以了。那所在可能是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凹凸处,能够让一个人感觉安全稳当的所在不需要太大,能够予人舒服的安全感就足够了。

              我认为,能够安顿的地方,也是一个能够让人拥有足够的啊情感继续安全地成长、成熟及蜕变的所在。在那个能够安身的凹凸空间里,我不会无故地感到害怕,先前产生的任何隐忧虽然不会自动消失,但是我在这个安全的环境里面对它们时或许可以因为有恃无恐而逐渐得到一些解决问题、改善状况的头绪。

              人活到什么年龄都还有改变和成长的潜能,不否定这一点,允许自己遇上任何的可能性。敞开胸怀生活,需要的是可以放心的环境,这是我构思和寻觅身心安顿处时的考量。也有可能,客观环境未必能够完全符合我主观的要求,不勉强是个不能忘记的关键,如果可以做到自在一些地面对生活,开放一点地接受意料之外的事,要在生命里安顿自己,就不是难如登天的艰巨任务了。

              不同生命阶段求索的安顿也许会有差异,且行且调整可能是必须的,不要过于排斥,尽全力随遇而安,善待的是自己,受益的当然也是自己。身心得到安顿,那么一来,身边的人也会得到好处的,因为我将有能力去更好地关怀他们,与他们分享我的生命和快乐。

             

另类王道


              在处事待人的过程中,人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周围社会的影响,对于什么是促成“成功”和“有效率”的条件,大环境总是有一些倾向的“王道”的。如同“缓慢”和“曲折”这类比较可能使人与目标之间产生距离或者减缓前进速度的品质,大概就不是传统上促成成功或高效率的条件了。

              可是在我看来,“缓慢”、“曲折”这类不那么直接或与高效率挂钩的概念有可能属于一种另类的王道,它们也可能与成功、目标的达成或目的地的抵达有关联。许多事情的发展轨迹究竟为什么偏偏与人的计划背道而驰,谁又知道呢?我始终相信冥冥中有命运之神在做最后的把关,它为每个人做的决定大概都有一些目标或作用,而我倾向于认为它是要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的,而且在操控我们行事的节奏或方式时,很可能也是要借机会教育我们,让我们进步成更好的人。

              路走得缓慢一些,不错过速度可能让人注意到平时疏于留意的美好,就算是不那么美好的细节,谁说它们就不能带给我们一些宝贵的教训,甚至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路走得曲折一点,时间上有了稍稍的拖延,抵达的时候会不会是更成熟的时机或更正确的时间呢?在那个时间点衔接上的下一段人生可能就来得不早也不晚,抵达的时机恰恰好,带出的效果也不偏不倚地击中要害?走过比较蜿蜒的路,当作是人生阅历的累积就好,只要是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路程,就要相信抵达时总会觉得一切是值得的。

              有时候给自己在省思生命经历时一个提醒,也费点心力回望来时路,更深刻地思考一下发生的事,看看会萃取怎样的精华?就算一时间看来没有什么所得也不要灰心或懒散,每次都要求自己做检视的功夫,我不相信这份勤奋不会招来一些回报。有些收获不是那么一目了然,可是请相信人生路上的收获不会少给努力用心生活的人就对了。对生活持续怀抱信心,也是这另类王道的核心部分了。

少见猫的邻里

今年上半年搬了家以后,我发现在住家附近遇到猫咪的次数大不如前了。
过去街猫看得多,其中几只还被我视为朋友。虽然不一定会上前拍拍,更不会喂食(我住的旧邻里早已有了固定的喂猫善心人,不必我凑热闹),可是只要在外出时遇到,我都会停下脚步看看它们,感受一下它们可爱的气场。

老妈不时会说,现在的街猫可能因为太好命了,有人供给食粮,竟然就丧失了捕鼠的本领似的(我们一家出门时在外看过对身边的老鼠视而不见的街猫,虽然不是害怕那鼠辈但也好像没有本能性的敌对态度,猫与鼠之间有着很令人惊讶的和谐),幸好我们这里没有鼠患,猫咪懒散一些也无所谓吧。

爱猫却无法养猫者如我呢,则有些怀念走一圈就会遇上几只不畏生人又颇具表演欲的路猫的日子。不必特意去寻找就会经过肥硕慵懒的它们,瞅上两眼就满足了。但换个角度思考,路猫不常见,是否表示被弃养的个案也比较少了呢?我倒希望真的是这样,毕竟养宠物不是一场游戏,对另一个生命负起责任是重要的。毕竟,主人可以没有宠物,但是宠物不能够没有主人的关爱和照顾。就算是独立孤傲如猫咪者,养了也必须好好照顾的,如果只是三分钟热度,就请不要来糟蹋一条无辜的生命,剥夺它获得幸福与宠爱的机会。

说说老店记忆



              记忆里有一些年轻时光顾得比较多的店家,富良唱片行是其中一家。我属于买CD的世代,记得过去我的偶像,如王菲一发新专辑,我就会想要尽速拥有。虽然到邻里的唱片行就能够买得到了,但是我偏偏爱跑到牛车水大厦光顾富良,老板娘的身影在我的脑海里依然记忆犹新啊。
              跋山涉水一番才买到心仪的专辑,对我来说特别有满足感,而且出外逛一逛、透一透气也总是有趣的。虽然不是常常见到面,感觉上老板娘似乎是记得我的(要嘛是我的自我感觉良好,不然就是老板娘友善对待所有顾客的生意之道),偶尔到那摊位晃一晃都会颇有旧日的感觉。老板娘令我难忘的,还有她对歌手和专辑的知识。谁近期发了什么专辑,我印象中她几乎总是有问必答的。毕竟,能够在这一行屹立不倒那么多年实在不容易啊,她一定有她的实力。
              在下载音乐蔚然成风的时代,买专辑的人自然大量减少,唱片行要生存下去很不容易。实体唱片行简直就像音乐界的博物馆,内行人熟悉并珍惜,有外行人偶尔走近去了解一下的也是凤毛麟角了。
              富良屹立数十年,见证了华人流行音乐和唱片业发展的巅峰时期,它也是一代人如我辈的精神粮食记忆之一部分。我衷心感谢它的存在,让我拥有为了买专辑特地“下坡”的记忆,它的歇业不会磨灭一群追随过它的人们对“富良”这二字的记忆,老板娘也该感到骄傲了,爱富良和有它的伴随走过岁月的乐迷,必然不少。

Sunday, November 18, 2018

分隔与联系



从前就听说6 degrees of separation或“六度分隔理论”。

按照此理论,两个互不相识,表面上看似毫无联系或交汇点的人在理论上只需要几个中间人(学者研究的结果是六层)就能够建立起联系。这个理论听起来相当神奇,不过在现实生活里总是找得到能够支持它的事例。谁是谁的老同学、旧邻居、前同事,大家在生活里总会属于某个或多个人际网络。人与人之间在任何一个网络里与别人建立起关系,一层连接一层,层层揭开来就是密切的联系了。
一层层地揭开交际密切的关系,我们与他人隔的可能也并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远。有时候觉得意外:某某和某某原来都认识的,而我又都和他们相识啊!在巨大的人际网络里,我们认识或知道的某某某可能远超出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范围。随着学习或工作的环境让我们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在与一些刚认识朋友交谈时常常会提到双方的“共同好友”,人际关系的重叠越来越多,这一点其实非常有趣。在和对方交换对某人的印象、意见或故事时,不难进一步发觉自己对此人不甚了解的地方,甚至获得“爆料”的新知识,这是饶富趣味的。
且不一一去剖析每一段“迂回曲折”的友情有几度的分隔,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则还是要把握和与自己有缘产生交际的互动机会,为彼此的感情加入温度和意义,让两人之间的交流有品质,互惠互利是最基本的目标吧。毕竟相识就是一份宝贵的缘,如果联系彼此的还有其他的朋友,这样的人际网络绝对是值得好好经营和把握的。毕竟在这个偌大的世界上,有缘相遇相识真的不可不珍惜,能够为命中的交际和相会、相识真心感恩,那样的心境也会给人生活上的宝贵支持力量吧。







参赛心理

回想这接近四十年的人生,我觉得我并不是一个多么好斗或好胜的人。假如我决定投入某个比赛,我当然还是想取得好的成绩,得到一些傲人的成就也不错,可是我不会想去和人为了什么胜利撕破脸、争破头。比赛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在表现发面超越自己的限制,对我而言,每次都做得到比过去好,我就会很满足了。

对于参赛结果的感觉,关键总是在于我的。我用什么心理投入比赛,得失心若是很重,就自然会把结果看得很重很重。这样或许会激发斗志,但是不也可能使人操之过急,不仅不一定会带来助力,可能反而弄巧成拙吗?然而得失心的另一种理解则是对自我的有所要求,给自己制定某个目标是颇有效果的自我鞭策,以便推动自己在参赛的过程中留心锻炼自己,期望做得到推陈出新。

不过参赛的最大目的还是要完成一个学习的历程,达到从中取得进步的目的。我参加的都是写作比赛,有必须符合举办方设定的主题来创作的类型,也有自由发挥的类型,两者各有难度,而我也欣然接受挑战,并自诩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有所突破。每一篇参赛作品都是一个里程碑吧,我努力想要做到的是让每一个作品当中都加入创作当下我设计的突破性元素——哪怕是文字的操作或题材的选择,有些连自己都觉得新鲜的地方就对了。毕竟挑选自己熟悉的一些题材来写是很自然的事,不过在得心应手的熟悉里还可以玩出一点花样不就更加有意思了吗?


因为每一次比赛都在面对不一样的“敌人”(比赛以及自己),如临大敌要做到勇者无惧才可能有发挥潜能的余力。而且享受参赛的过程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如果把经历比赛准备的过程搞得如同苦行,我不但会很难受,作品也很难写得让自己满意。自己不满意的东西我是不会让它出去滥竽充数的。过不了自己设定的关,怎么可能和优秀的众人去竞赛呢?我要参赛,就务必要端上自己满意的诚意之作,不然心里铁定过意不去,久久都会觉得难过。

Saturday, November 17, 2018

记得微笑

天都该记得微笑。
对旁人,也对自己。


这个微笑不但有着提醒自己要乐观积极的作用,也达到向周遭的人投以快乐的正能量的目的。一个微笑不会占用很多的时间和力气,但要求真心诚意,带着真心投射出去的笑意也是一种祝福和关怀, 不是吗?

有时候难免觉得真的笑不出来,没有开心的理由啊,怎么办呢?如果不想笑还死命去逼,这是虚伪吗?我想这里真的需要由个人想通问题——我所说的每天“记得微笑”是对自己的要求,要真心诚意地要把好的能量发动起来并且和人分享,透过具体的行动向在意的家人、朋友表现法子内心的关爱。

人生在世当然不可能天天都快乐,遇上真的让自己非常心烦的事,情绪实在很不好的话,勉强都可能笑不出来,那么偶尔“缺勤”也不要紧,重要的是一定要努力解决困扰自己的问题,好让情绪能够恢复过来,那么就笑得出来啦?能够启动有潜力牵出正面的连锁反应的微笑和好心情,带给自己也给予旁人好的心情,何乐不为?


明天就好好感受露出笑容时的幽微作用力,记得,对旁人和对自己的微笑,都是珍贵的善意,也是能量的来源。




Friday, November 16, 2018

期待中的第四个宝宝——我的出版梦

昨天我把整理好的文稿发了给一家兼做出版的独立书店老板,为出版我的第四本书展开努力。距离第三本书已有三年多的时间了,这段日子以来我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创作,依旧是我觉得有把握的散文和小品文,题材还是来自日常生活,当中不乏对人生的反复思索以及有关一些事件的观察。我的情感很难不进入文字,透过书写来过滤情绪,从而恢复能够更理智思考的状态还是我的创作背后常有的目的。写文可以是为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自我疗愈,也可以是促进反思与成熟/长的过程。

为心目之中这个老幺取名“恰好”,感念生命里无数个just right的时机——一些人的出现或一些事的发生真的是在一些很特殊的时刻与我相逢,早一点或迟一点也许结果便不一样了也说不定?为了纪念出现得恰到好处的人、事或物,表达我对他/它们的珍惜之情。



希望我能够在明年达到“不惑之年”的同时如愿以偿,成功催生这个梦寐以求的文字宝宝,这也算是送给自己的一份大礼吧?

Thursday, November 15, 2018

固执的雨遇上更固执的生命

岛国到了年尾一般都特别多雨,不少场下得澎湃、潇洒的大雨往往还有一阵阵劲风伴随,风雨一同把整个大地洗刷得干干净净。每每在窗前往外看,总不免担心比较细瘦、孱弱的树木被风雨折腾得枝叶乱颤,可是(幸亏)我的担忧似乎是多余的。

因为固执的风雨遇上了更固执的生命,精彩的部分就在于生命的坚强延续。

我关注的树木们除了少去一些枝叶,减掉了一些负担,大致上都毫发无伤,甚至因为被雨露洗刷后显得更有精神了。

雨下得太大,如果计划外出的话通常会等一阵子再出去,免得遇到撑了伞还被淋得一身湿嗒嗒的窘境。我宁可迟到也不想狼狈赴约,这算得上是我的固执吧。

大雨后的清凉爽快往往会带给我美好的心情,所以雨天终究还是会带来好处的,固执地朝乐观的方面想也是我近年来养成的惯性思维模式。

要不被固执的长命雨击败,就要学习我关心的那些树一样比它(风雨)更固执地坚持阳光下去。

Wednesday, November 14, 2018

接力




脸书上时不时会出现一些接力活动,如最近一个一连七天每天贴出一本喜爱的书的书封并附上简短的说明,然后点一位同在脸书的朋友参与,要求是对方连续七天每天贴出自己喜爱的书的书封,并且也邀请更多朋友加入活动,依此类推。
            其实这样的接力活动还颇有趣的,至少我就看到了好几位朋友的分享,并且得知他们在阅读方面曾经被什么样的作品感动过。此外,在进行点名时,我也被逼去思考,点谁比较可能让这个有趣的活动细水长流下去呢?
            我发现到,一些朋友在玩这个接力游戏时相当认真,或许不单是为了要分享有关自己的事,而是真的有意思要散播阅读的种子,在对自己的选书做简要说明时也写出了一些颇独到的见解。
            当阅读与自己的生命产生联系,两者之间能够做到一些衔接,那其实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有时候,我们可以到阅读的世界里寻找解决一些问题的答案,又或者在漫游于另一些读物的世界里时,更加认识自己以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自己有了一些感悟后,在接力过程中把有益或有趣的地方写出来,说不定也能够正面地影响(且不论启发)到朋友,更进一步地鼓励他们分享他们接触到的趣闻或知识,彼此相互学习。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这类有趣又有益的分享活动是善用这个平台的特质,希望真的多多少少达到散播阅读种子的目标,让耗费在这里的时间除了刷屏和闲聊,也添加多元一点的养分。

Monday, November 12, 2018

江湖




            武侠世界里的江湖是腥风血雨随时可能大作的短兵相接之地,争夺盟主地位的各路英雄(与枭雄)为了登上天下第一的宝座卷入无情杀戮是家常便饭,血流成河的武林悲剧层出不穷。江湖上有真正的友情吗?

            也许还是有的。在侠义道德还没有完全泯灭的一些人心目中,行走在江湖上还是要讲究一些原则的,杀戒不可乱开,正义还是需要被维护的。许多精彩的故事也在江湖上的人性展演中陆续登场,江湖是最真实的舞台,既可以是残酷的博斗场,也可以是证明道义尚存在的最真实试验地。江湖里的温度,极冷和极热都可能存在,看游走其间的人如何经营、怎么体验。江湖事不一定都有理可循,可是江湖儿女大多愿意倾情面对一切,不管是爱或是恨都需要当局者坦然处理。

            当然也有人在行走江湖多时后因为厌倦里头的生活而决定隐退的。选择在尚能够全全身而退时离开是非圈或是做出急流勇退的潇洒决定,最起码不会留下骂名,还可能成为一则佳话。能够自主、自由地出入江湖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至少能够掌握决定权就说明了身上的束缚或枷锁还没有使人动弹不得。如果到了身不由己的阶段,江湖对个人来说恐怕就是悲剧的可能性大大超越幸福的了。

            行走江湖者,被众人敬仰、捧上高位就是绝对的赢家吗?我从现代人的角度看问题,综合个人性格来说,还是能够自由地为自己的出入及命运做决定是最幸福的。如果要在身处的江湖里站稳一席之地等于牺牲自己的自由、个性和价值观,我倒认为这个江湖其实并无太多留恋的理由,就算真的拼到第一位又如何?也许在那高处不胜寒的位置上,人才会后悔而且那时候失去的东西和赔上的代价已经没有办法获得弥补了。

如故




我一直都很喜欢成语“一见如故”里的“如故”二字,因为感觉当中包含的情谊特别深重、感人。说到“如故”,自然不免带有念旧的、拉动心弦的厚度和温度。这里可能指的是故人或旧时旧事,但无论如何都有缅怀的温暖意味。过去让人难忘的老派 (old school)美好或有关一份过往的亲密情谊的记忆在某时某刻被勾起,照亮此时、温暖当下,这种感觉可以令人感到非常舒服。

能够听到只见过一次面的友人说觉得我带给她“如故”的感觉,我的心里也感受到十分温暖。毕竟人与人之间的缘分与善意是那么珍贵,能够得到“如故”的肯定,我当然感到非常欣喜,也会加倍珍惜。
每个人一生中会与许多其他人擦肩,有的会在我们身边待上一段时间,有的则可能不会逗留太久,但不管怎样,只要有过交际,两个生命体便可能相互感动与影响,我坚信这本身就是十分动人的“化学作用”了。而能够在生活中遇到似曾相识、感情尤其融洽的人,绝对是很奇妙和愉悦的体验。我个人很期盼这样的邂逅,当然也很荣幸在朋友的眼中是她认为是故人的那一个。

我除了期待在接下来的人生中还能够遇到一见如故的朋友,也希望能够同样成为别人如故的朋友,将美好的温暖带给更多友人。

心里的告别




人生无常,与生命中出现过的人告别,尤其是死别,是一门无可避免的功课,想不想学以及学不学得好都不由得个人,我只能说在遇上一次生离死别的时候,对生者的冲击是一定有的,我也只能希望从哀伤的经历中走出来以后,对自己的生命有更深的体会。

震惊过后,在心里为离开的友人默祷助念,希望他的英灵得到安慰。万种遗憾都是后话,我感念的是在心里还保有对此君的记忆——有彩色的,虽然那是已过多年的回忆。
在心里默默说着告别的话语,希望他不管是到天堂或是转世轮回,都能够有好的去处和际遇。感念我们有缘相遇和相识,让一位那么才华横溢的才子成为我的同窗。虽然我们没有成为深交,但是当年看着敢于表现自我的才子在校园里引领风骚也是我的荣幸。
永别不是重点,曾经擦肩才是关键。生者可以继续为亡人祈祷助念,记起他过往的精彩点滴时便感恩我们曾经有过交际。
            祝福友人一路走得好好的,在天国或是到下一个生命时都好好的。





Sunday, November 11, 2018

变通



            这些年来现实教会我,要让生活过得顺利,除了讲究计划,也不可以少了变通。变通是身段柔软的表现,这不是不讲原则、更加不是随意乱改。变通不是随便就对了。

            要做到变通,除了要弄清楚变什么,更必须明白为什么变。变后要通——通达与有好处,不是为了变而变的形式主义。变了反而问题多多,通达不了,那么守住旧有的做法
 不是更好吗?可是有些时候, 不试一试还真不知道结果是好是坏,只能说要试验,就尽量把安全措施做好,万一真的踢到铁板也不会损失惨重。

变通是需要经验累积的,让经验告诉自己这么做可能吗?有什么地方要多加注意的呢?如果最后不成功,守住旧有的方法不是丢脸的事,而是人生中另一次磨练的经验收获,如此告诉自己,去尝试时可能就会宽心一些,要改变的地方想过了则大可放手一试,万一不成功也不会一味苛责自己。反省失败不是过于严厉地怪罪自己,允许自己从失败中吸收经验精益求精,或是从成功里观察到下次可以依循的原则,所以说成功也必须自省的,好的做法才有希望延续下去或者进一步变得更好。

当机立断地做出适宜的改变会导向顺利的进行,前路因为适当的改变通了,人不就可以走向不一样的风景吗?乐观看待改变,敢于接纳适合自己和局面的变化,这是要学好的经世课啊。

Saturday, November 10, 2018

准备迎接遇见




            人生好玩或精彩的地方是它蕴藏的饱满惊喜,很多情况下,尤其是在人没有做什么心理准备时,一些精彩就可能会蹦出来,最好是趁着人措手不及就更有趣了。虽说有备无患,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是很难为任何事都有所准备,命运总有出其不意的安排,让人遭逢最偶然的遇见,仿佛这样才能够把最意外但精致的生命奇迹或契机带出来。

与一些人、事、物在毫无计划的情况下碰在一起,以履行与他(它)们早已注定的盟约,是必须的相遇或延后的相逢吗?有没有答案不在我的控制范围内,况且也似乎并不重要,更值得在意的是碰在一起时所产生的火花。
说真的,很多时候,有没有迎接的准备根本无法左右现实,该来的总要降临,缘分不管你是否做好准备,要来就来,干脆利落——来得漂亮,接下来的故事就写得更美好和完满。

带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最好,不管是怎样的遇见都可以坦然面对、宽心接受,迎接任何一份缘分的成熟,欢迎随之而来的邂逅,心里由始至终都要保持着一份安然与淡定。
尽可能做一些心理准备,但不要过分在意一些时候的手足无措,什么来了都要求自己宽心接纳,人的生命经营大概就会比较轻松和愉快了。无法无时无刻都准备好完美地接球不是错,要求自己做任何事时都一定要尽力而为就好了。


走近历史




从小我就爱聆听、阅读故事,但是对于历史,我的兴趣就一直平平,最怕的是把它当作一门功课来读。也不纯粹是因为我怕背书(历史这一学科要记的事件、日期和人物那么多, 不背恐怕不牢靠吧)的关系,毕竟我其实不是脑子转得多快的学子,很多的时候死记硬背反而带给我安全感,让我在过后进行反刍时会更快地掌握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够更好地了解它们,甚至对它们产生兴趣,有时候还会想要进一步做延申阅读以便更深入地走进知识的殿堂。
            将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和故事挂钩对我是相当有效的学习手段,让自己在接触故事的同时认识一个时代的风貌胜在趣味的增加,而我本来就喜欢联想与想象嘛,要走近历史,从当中一个个以人为本的故事开始认识那个时代,再拼凑出一个更完整的认知系统,对我总是特别有魅力的学习方法。
            走近历史,其实并不烦闷活乏味。即便那段历史可能同我现在的生活有着相当的距离,可是生活在当时的人不也和我一样有血有肉,也一样都在为生活努力奋斗啊。从人性的根本出发来看,我也可以体会他们生命故事的深意。他们追求的也可能是我渴望的;他们的恐惧可能也会撼动我。
历史是脱离不了生活的,如果认真地、踏实地生活着,跨时代的人总有可能透过同理心的发挥或多或少地了解别时代者的经历与感受,也可从他们地经验里有所学习。
2019年是新加坡开埠200年的纪念年份,试想想先民来到一个陌生的岛屿并决定在此安家落户的可能感受——多么不安、多么忐忑,可是既然决定在此地安家落户就没有退路了,要努力把新生活搞好,更要考虑后代子孙将可继承的家国,先民很多的用心都是为了下一代的福利吧,这是很自然的一种爱的表现。两百年过去了,他们的经历值得我们这些后世子孙多去理解。他们的故事在时过境迁的两个世纪之后应该依然能够感动我们以及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走近历史是给自己上一堂时间的课,这堂宝贵的课在两百年里被书写完善,现在我不用为它扛起考试的压力,更连死记硬背都不用了,走近它们去细心聆听一个个生命的故事,为之感动,从中学习,多好。



幸福感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会带给我最大的幸福感,我会难以回答。不过它绝对不需要惊天动地,而是越平凡、越简单越好。也许那不过是一道爱吃的家常料理,而我正是因为有人愿意为我下厨这件事体会到满满的幸福滋味。就此逻辑来说,佳人在侧的暖心与疼爱就是我最珍惜的幸福感没错了。
            然后幸福感还包括了各种各样、零零星星的小事小物,毕竟没有人规定幸福感一定要轰轰烈烈地源自天大的事,从一些看来细微的日常琐事里可得到的浓浓幸福感也可以蕴含很甜美的滋味。由此来看,幸福感若可以提取自很平凡的来源,不是更好吗?这不失为一种知恩惜福的表现,而我也相信这样的幸福感不但可更持久地享受。珍惜身边垂手可得的任何小幸福都是重要和必须的,那样,一旦哪天有更大的恩赐降临,人就会更加懂得如何把握以及以什么心态去迎接。
            幸福感也不是一直不断存在的。一般的日子过得平淡一些,当意料之外的好运降临时,人就会更加知恩了,不是吗?
            另外,我觉得幸福感也不该和小确幸混为一谈。两者之间如何区别呢?我认为后者的侥幸成分较为显著,前者则未必。但是我也坚信,两者都不可强求,不强求则可更自然地接受任何发生地事,那样地局面就更自然和自在了。幸福感可能因此更容易被招来也说不定。

           




Thursday, November 8, 2018

抬头的智慧




“低头族”一词伴随智能手机出现已有好些年,走在路上的我也真的常常看到此族群出没,老妈总提醒我要主动让路,因为对方眼里只有手机没有别的,指望他们让路的话被撞的可能性要大多了,还是由抬头看路的我们让开比较保险。

            抬头走,边走边看,就会多留意周遭的一切,熟悉的景物是否还在,陌生的新鲜事是否在什么时候悄悄出现了,要求自己打开感官专心地走看与感受,一方面锻炼自己的观察力,一方面也向生活的环境表示关心。
抬起头,人也会比较精神一些,接收外界的各式刺激,说不定也会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说低头意味着框限自己,那么抬头则象征解开束缚。

我在一篇文章里读到以下的句子后就更肯定成为抬头族的必要了:“对摄影师来说,一直低头看别人的照片不如抬头拍自己的照片。当抬头族,走路时才能看到住二楼也坚持要喂街猫的美好风景……”抬头可见的风景之丰富极大可能超越低头族,这便是很赞的地方了, 不是吗?抬头看到的优美可能更加多元多样,如果能够顺道远望,舒展脖颈,也是很舒服的事。抬头看看低处没有的风景也开拓自己的眼界,何乐不为呢?

抬起头行走和生活,展现打起精神和带着尊严的一面,不是做戏给别人看,而是对自己积极的提醒和鼓励。摆出的姿态不是虚伪的表演而是要求自己做好蓄势待发的准备,以积极正面的姿态面世,好让自己习惯昂首阔步的生活面貌,就算一时间还没有完全达到那高度,有准备、有努力也是好的。

享受便利



现代生活讲求便利,发达的科技也带给我们许多生活上的便利,已成现实的诸多事情中,有些甚至是过去人们想都不敢想过会有可能实现的。生活中的许多琐碎事务之进行变得更方便,有些时候,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也难免产生并带来些许不便。

            当这些小毛病出现时用户们除了抱怨,我想该做的还有反省。反省这个运作流程还可以怎么样改进,我指的是除了从科技的层面去想,用户本身能负起更大的责任吗?毕竟适用系统的便利与利益归于个人,付出一些努力做点什么应该不是太过分的要求。
            再来,系统是死的,人是活的,由人来确保系统的运作问题减至最少(未必能够完全是零),天经地义。进行复查是出于小心的考量,养成了习惯以后也不会占用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为什么不把它养成一个好习惯呢?还是我们早已经被宠坏了,那就真的不应该了。
            有便利可享受,要惜福。为保障自己的利益付出努力绝对不是过分的要求。享受便利,谨慎无害,确保自身权益,更加当仁不让。



Wednesday, November 7, 2018

咫尺远方



距离之美以及对其的向往,可以让人不害怕长途的跋涉,原意踏上长长的旅途,只为了满足心中身赴远方的狂热欲望。
远方的魅力是巨大的,足以让一些人相信为它付上什么代价都不是问题,然而我存疑的是,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在无视眼前的可贵而为了追求远方神话一般的迷人美好付出巨大的代价吗?说到人生的美好,应该不只有远方的诱人魅力,近在咫尺的寻常事物也大可能有其动人的特点吧。只不过会否因为它们太靠近我们了,太容易接触到了,人反而不愿意用心仔细欣赏?
            不那么在乎近在咫尺的,而只在意远在天涯的,因为我们对前者缺乏关注。近在咫尺的也很好,它们也可能充满特性,等待我们去观察与发觉。
            别让本来就贴近我们的好人、好事、好物因为被忽略而丧失光泽及价值。它们在我们能够轻易触及的地方,或许是为了教会我们珍惜它们的美好,而别再迷信唯有遥不可及的美好才是有价值的,伸手便可触碰的幸福难道就不珍贵了吗?换一个方式思考,会否本来在远方的美好与迷人可能借着某种因缘的成熟来到我们垂手可得的地方呢?被包装成看似永远遥不可及的远方,能够鼓动人卯足全力去尝试克服困难,而如此翻越障碍的毅力很可能是超乎一般的想象和估量的。平时也许不太看得出来,然而到了关键时刻,谁又知道呢?在意志力的作用推动下,人可能发挥偌大的潜能排除万难也说不定啊。
            远方瞬间变为咫尺之遥的抵达,天涯不再是唯有思量方可见的壮阔。人如果对自己的意志有信心,并多多发挥自己的想象探索更多途径,远方未必不可抵达,天涯也许真的可若比邻。
            从珍惜身边的一切开始吧,我得到这并不惊天动地却千真万确的启示,不要只在意远方,而忽略了咫尺的当下。



Tuesday, November 6, 2018

如果一直可以醒来再续



游戏的规则

            任何的游戏都有属于自己的规则,没有规则的游戏不清不楚地进行着,极度可能一个不小心便掉入混乱的局面,到时候想厘清就不是那么干脆和容易的了。列明规则的游戏玩起来虽然有约束,但总的来说,在一个有条有理的框架里展开的游戏,还是会在条理中衍生出趣味的。

            人生便是这样的一个游戏。带着游戏的心态看待生命并不是不认真的玩家心理,更多的是认清规则的必须,况且谁说玩家就不认真了啊?在任何的游戏里,认真的玩家都比比皆是,他们投入而专注,在遵守规则的同时玩出心仪的结果,甚至还可以发挥创意呢。
            如果能够在规则的限制下玩出精彩的局面,这便凸显了玩家的能耐,也让人想要一直继续下去,累了也仍想在稍作休息后继续认认真真地玩下去,我想这是对任何游戏的最高敬意了。
            小时候玩游戏,最怕看到game over的出现,玩到死局,可以睡一觉后再“活”过来,那曾经是我贪玩的想法。可是没有这么玩的吧,真的死了局的话就从头再来啊,可以试看看换一下策略的话会不会有不同的结果。我猜测会的,这是我难得的乐观吧。
有些风景是看不腻的
            人生中总有一些看不腻的风景,也许里头的人物和景物会随着时间略有改变,让观看不至于乏味,也许是观看时的心情会不断改变,心头被牵动的频率也会不同,景色的感染力在不一样的时候会产生不一致的效果,带来有趣的触动。

            就算是看着同样的风景,心境的不同也会影响得到的结论。看不腻的风景总有着自己的故事,使其不腻的是故事的多元与丰富。观看可以不断重复,诠释也进而可以无穷无尽。
           
            此外还告诉自己心态要学着开放一些,让自己可以多多接受不一样的风景,多看等于多给自己一些感官上的刺激,这常常有益于刺激创作灵感的产生。同样不是勉强催生而是相当自然而然地酝酿出来,在看的、听的越来越多元之后,综合以及催化地作用也可能自然而然地被启动。所以我相信同样的风景里也内含无限的可能,就待观看者如何以心眼接纳,又经过一番感性的处理,以达到最后呈献处理的结果。

梦与醒之间
            说实在话,我是颇钟意在梦与醒之间的模糊状态的。有些暧昧不明,有些模棱两可,只要终究不混淆两个极端,中间地带的存在还是好的。活着就应该要有梦,无论说的是夜里睡眠世界的梦或是醒着时追求的理想都好,这些可以同现实之间保持一点距离,将人与现实稍稍间隔开来,进而给人一些喘息的空间,我认为这是相当不错的,亦是必须的。

            梦的美好,是在醒的衬托下更明显的。而梦与醒之间的模糊地带又结合两者的优点,为人提供一个有趣的中间地带。中间地带又包含了很多的诠释空间,内含饱满的可能性,尤其让对人生充满期待和好奇的人心向往之吧。

梦与醒紧挨着彼此,往往相互紧紧依靠,现实中的这两种风姿相互支持,彼此补充对方的存在意义。美好的梦在苏醒后依然可以温暖人的意识,下次再走进梦境或是体验到类似的幸福感,带着感动回到醒着的现实时绝对不会不清不楚、含混带过,而是更用心且实在地去品尝与欣赏那番令人珍惜的滋味。


自律


每个人的一生或许都有许多想实现的理想或是想达成的目标,一步步地迈向目标,需要的是强大的内心和足够的自律。尤其是当我们周遭的世界满满的都是各式各样的诱惑,人很容易迷失或被一时抗拒不住的什么动摇了。所以说,少了自律,人便难以保持在努力的方向中前进的步伐。
            没有自律的话,靠旁人来管束不行吗?我想不是不行,只是正因为目标是自己的,由自己负起全责进行自我鞭策和管理是天经地义的,成功了才会带来最大的满足感,对不对?
            我思索了一阵,明白过来的是:自律如同一根松紧带,一直绷紧是不可长久持续的状态,适时地让它松弛一下是保养的必须步骤,不靠向任何极端方可取得比较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平衡。
            有时候保持不住自律,稍稍偏离了一下原定的计划,偷个懒、偷个闲亦不是大罪过,最重要的是过后再发奋努力,谁说一定没有更好的效果呢?适当放松一下但不忘记初衷——只要不忘记有必须跟上的进度,偶尔允许自己有点松懈也是自律的一部分嘛。把自律弄得如同苦行,真没有必要,若要做到天天在生活中奉行,用以指导自己生命的进步则不该将之生硬地丑化。严格要求还是有必要的,可是不能也不该把它变成造成负担的苦行苦旅。
            达到自律,可以帮助人成就许多本来以为自己没有实力或恒心做到的事。有自律, 不是空口说白话,瞎打包票一定会成功,但是应该比毫无自律来得强一些吧。
            对自己不时进行的信心喊话,必然也包括强调自律这部分。励志的话语和自律的行动可以互为补助嘛。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相信自己做得到自律;相信自律能够帮助我锻炼出更好的处事能力则可鼓励我持之以恒。
            自律出于自身,它服务的正是个人,外人勉强不得,更不该勉强。一点一点做到这方面的个人修养,将持续是我一生的努力项目吧。别人帮不了我的,坚持是我的信念。

Monday, November 5, 2018

金庸与我

说金庸是武侠小说界的代表人物,大概不会有人反对。金庸过世之后,一些朋友问我有什么感想,我说的并不多。

只因为金庸与我真的没有太多重叠的地方。

身边的朋友中不少人都迷过金庸的武侠小说, 在他笔下的武林世界里废寝忘食过,在上课时在老师不注意时偷偷翻阅某本武侠小说,这些是我不曾经历过的事。对于金庸的小说人物,我反而更多的事从电视剧里认识的。再加上东拼西凑的接触,让我不至于对金庸的知名作品以及他的小说里的经典人物我一无所知,大概知道一些,结果当然不至于着迷,可是要问我能否做比较有深度的讨论,我就绝对不敢当了。

长得比较大以后才阅读了几部他的小说,如《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谈不上入迷,却绝对非常佩服他的文采,还有构建出以整个精彩动人的武林的能耐。武林之所以触动人心,不只因为里头那些光怪陆离的各门武功,更因为武林侠客们、英雄们在高超武艺背后躲不掉的的人性化,他们的爱恨情仇分明而精彩,是我们这些“凡夫”读者或许一辈子都体验不到的,因为在我们可涉猎的经验范围之外而显得尤其迷人、分外动人吧。和许多伟大的作家一样,金庸极懂得人性,能够掌握人性内的优缺点,因此他创造出的人物以及他们经历的生命历程,就对准了读者们感兴趣的人生以及无法亲身经历的武侠生涯,这是他的故事能够捉住那么多死心塌地的读者的心的关键了吧。

现在我或许会分阶段“补足”我的阅读空缺,一点一点地去认识金庸和他的武侠世界,在坚持没有必要盲目跟风的前提下和一些他的文字邂逅吧,随缘也随意地。



寻觅



不断翻翻找找,一直苦苦寻觅,无获的结果总让人易于感到失落,不过也就此体会到强求没有幸福的说法之真谛。

那接下来该如何呢?停一停吧,也许稍作休息以后会有转机。打断一个无果的寻觅过程,如电脑或手机当机后重新启动时可能会出现奇迹,可能我会看到早前没有注意到的什么,那便是奇迹,也是契机了。或许先前太匆忙了才会错过或者不慎忽略了什么重要的细节,那些不属于苦苦寻觅可得的、需要一点偶然性才好发生的邂逅。

所以还不如停下勉强意味浓厚的翻找,退一步等待有信心必将发生的相遇。屡试不爽后的相逢戏码,时不时边来挑战我是否还对它有信心。或许,信者是会被赐予雪亮双眼的,我频频这么告诉自己,然后要求自己打起精神放眼观察时,也同时放缓脚步,别操之过急。

许多次,灵感都是这样来的。在放慢了之前太着急的脚步之后,眼界边随之打开了,可以接纳更多路过的风景、人事落户当中,相互作用能够并酝酿出点点的滋味,让我下笔,水到渠成地成句成段成文。不过于刻意地挤出来的东西,写或读起来都比较舒服、自在。
如果每场寻觅都有机会以美好的相遇的形式结束,生命可能就更动人了,不是吗?


           


Sunday, November 4, 2018

玩得失败



我在潮流跟风这方面一向比较迟钝,而且就算跟上了,有时候就算努力跟上去了也相当缺乏天分。

例如最近很多朋友玩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的p图软件,我就不行了。所谓p图,是ps(photoshop)图片的简称,所做的就是为照片加工,不但可以加上滤镜优化画面,更可以选择采用软件内的不同风格设定来改变自己的造型、增添特别效果什么的。有友人就巧妙地利用p图软件把自己变成民国风的美女,或把自己变成天使,可以做出来的效果五花八门,简直到了可使人眼花缭乱的地步。

我带着凑热闹的心态也去下载来试试了,最后只是证明了我真的不够朋友们有天分吧,我pp去的效果都不过尔尔,甚至根本就不可爱。玩也玩得失败啊!都说我是欠缺美感的,弄来弄去都做不出如朋友轻轻松松地成就的效果。
没两下子我就想要放弃了。不跟风也不会少一块皮,呵呵,我在这方面的天分实在缺乏,承认也不多丢脸。
玩得失败,自己看了都觉得好笑,这个结果也不错啊,有自娱的价值,偶尔玩玩也挺有趣味的,在我看来p不是perfect(完美)而是play(玩),不要太苛求自己,笑一笑就好,在这方面的失败也不那么讨厌啦。不继续精益求精,把时间花在其他的嗜好上好了,像是多看几页书、陪陪家人聊天、看电视节目,那样的play就比较接近perfect了吧。

密码人生




在在现代生活里,很难能够躲过与数码世界打交道,碰壁地经历可多了。登记某网站的账号需要设定密码,一个密码是否合乎网站的规格要注意,什么数字混合字母、字母大小写相间、必须加入若干符号才符合基本要求,你觉得好记的密码,太简单了怕不法之徒盗用;想一个绝世刁钻的密码又怕把自己搞糊涂,到了急着要用的时候偏偏健忘起来,结果倒是把自己封锁在户口以外。
有时候在某些网站又碰上密码不能重用的龟毛条例,绞尽脑汁想出全新又还算好记的密码,沾沾自喜一下后又怀疑起自己的记性了。果不然,立即尝试登入,偏偏又鸡手鸭脚地输错密码,闹得自己好不狼狈。

许多次恼羞成怒地在电脑前或对着手机屏幕对自己发火,气自己又搞混了不同网站或电子功能的密码,抱怨自己的人生怎么在这个时代被弄得那么复杂和混乱?真的有必要这样么?我很了解与时并进的必要性,却仍懊恼于自己不合时宜似的样子。

怎么办嘞?密码人生是躲避不了的大趋势,习惯或许更容易成自然,既然势在必行就得要求自己加把劲儿了。和密码大作战的时候得再认真一些,我相信, 最终我是不会输的。

Saturday, November 3, 2018

重来



            历史是举手不回的,也就是说已经发生了的种种没有重来的可能,这一方面是其悲剧性所在,另一方面也不是没有魅力的。就算是极度后悔,也没有人有任何的方法把时间往回调,再把生命里的某个片段从头到尾再来一遍,借以改变事情的发展方向或是关键情节的细部,希望最后达到的结尾会不一样?
如果真的可以重新洗牌完全重来,而且还真的能够就此得到理想中的结局,那么人会不会就此“学坏”——反正无论如何都可以重新洗牌再来,第一次尝试时就不需要全力以赴、谨慎行事了,对吗?重来时以驾轻就熟的手势重复一个套路,重复已然变得更加纯熟的行为顺序和动作,是不是保证成功呢?
            如果重来时把握机会稍微改变一下策略,谁知道结局是不是会不同呢?就算仍是成功、顺心的,是不是会因为细节有了点不同而留下更魅力的记忆?我相信如果有重来的可能,结果要变得更好,也希望其内含和第一次比较起来,也更精致——人生要活出精致和精彩,才不枉一步一步的努力跋涉。

            重来,就因此有意义了。

规律


规律

定下一套规律
让自己无法错过
生命的时节

我自认自己从来都不是在生活中很讲究规律的人,说得好听是随性,要对自己严苛一点的话则是随便。有时候会突然想到,是不是该制定一套规律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有条理,可是煞有介事地拟定了一个清单后又不一定会一直乖乖执行。偶尔偷懒、取巧,绕个圈子就停在一处了——所谓的规律制定又失败了一次。
            在工作上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行事,那方面就比自己私底下的生活规律好遵循了,看来我是需要面对一点压力才会产生自律的人。能够依循某个规律办事或完成生活中的一些任务一定是正面的事,完满地按计划做好一些事带多少会给人带来成就感,也鼓励我下次再尝试为自己制定一些规律,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我提醒自己:要随性得不随便、不混乱,就要靠一点自律了吧。
            不过有规律不等于食古不化。任何的规律都需要定时的检讨,看看有没有需要调整的细节,一些适时的变化不但配合各种客观条件的可能改变,也可以打破沉闷的一致性,借由一些小但非毫无意义的变化为规律注入多一点活力,依循它行事也许就不会显得那么沉闷了。只是不管做什么改变,依然要遵守或参考该规律制定之初的原则,改变不是任性的随意妄为,这点必须牢记就是了。
正如大自然的时节有其规律,生命的时节也有。人在规律里按部就班,稳健前行之余,没人说不可以适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达成平衡和维持恰当性是让任何规律发挥作用的必备条件,小心地照顾到这两点,规律就未必是死板板的,它也可以让生活在一点纪律中过得更有趣的。

Friday, November 2, 2018

写作是回家的路


我在台湾《联合报》一篇关于旅居纽约的台湾女作家施叔青的报导(题名<书写中还乡>)里看到这令我触目惊心的文字:“在写作中还乡,写作成为居住之地”。我想,不只在华人世界,甚至是在世界各地的文学史里,从古至今,都不断地出现借由写作来与地理上地家乡或心灵的归宿保持联系者。在追求安身立命的过程中,把自己或他人的文字当作精神归宿的案例不胜枚举。
不管是塑造理想中的乌托邦亦或是描绘自己身处的现实环境,藉由文字踏上具安慰性的“归途”是许多创作者为自己精心挑选或设计的,一字一句地朝身心灵那个神圣的安顿之处迈进,一天一天地写,一点一点地在每一篇作品完结时((有人选择对某一个或某一些特定题材的反复书写,持续再诠释、再创造))享受那一次的“抵达”,重复造访是一些人乐此不疲的事,而或许每一次角度小有差异的尝试也会为作者收获新的领悟。作为归宿的文字是几乎无法忘怀的牵挂,教人深情向往,投入真心真意,稍稍改变观看的角度,也许又会得到不一样的体会。
写作的经过可能出现起伏和迂回,或许越有偶尔的峰回路转越能够钩住作者的兴趣,在行过高低跌宕、起落参半的路途时也不断在刺激下被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意。还有反刍可能带出的深意以及引人探索的深度,毕竟,要在文字的领域里发掘或营造可以安顿自己的“家”,要有一定程度的舒适,同时还要能够激励自己不要只是安于现状而还会不断思考求新求变的途径,甚至发现观看和理解过往生命经验的新视角。
我衷心认为,无论是“居住”在自己的书写里或是借着别人的文字得到珍贵的安慰,对于写作这件事的思索与反思是创作者必须勤于经营的。通过写作寻获内心的平静或是在陷入困扰时能够得到实在的安慰是我相信的事。
一个字、一句话地构筑起可以安心自在的小宇宙,这可能是许多创作者说到心底的愿望,能否实现依靠个人持之以恒的精神。在极度希望将自己安顿在文学里的意愿驱使下,我一定会继续不懈地努力下去,让自己找到安顿的所在,并在那里感受到持久的平静与安定。安心之处是最温暖、美好的家,在一字一句经营着它的时候,我已逐渐感到安然,也感觉不管以后遇到怎样的人生挑战,我的文字旅途都能够带我安然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