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Friday, June 30, 2017

碎碎呢喃:蹉跎

图片取自网络
第一次听到"丧文化"的说法,十分好奇。然后恰好碰到一篇讨论它的文章,而它被形容为一种以为自嘲、颓废、麻木为特质的生活方式,在时下一些年轻人当中很是流行。由于认为努力追求世俗的经济或物质所得是一种徒然和无意义,选择把日子过得更虚无,犹如一种被动的叛逆、反扑,绝非力挽狂澜。在这个文化的信仰者眼里,蹉跎的岁月是咀嚼起来干燥无味的白蜡,被不明智地贬值到底而已。丧文化,其实更多的是"弃"的文化,放弃所有被信仰者认为是世俗的,不值得追求的东西,甚至连自我的价值也不要了。生命整个的没有追求的必要,努力干嘛用功干嘛,欲求也没有价值了,人瘫软懒散,无求无望,才是最佳的状态。听起来好像一种会把人的精神骨髓吸干的病症,
纵容虚无的结果未必是解脱,在我看来,更多的是无谓的浪费。生命这般的消耗,对不起,我觉得,实在太奢侈。蹉跎真的对时间太不环保。

Thursday, June 29, 2017

碎碎呢喃:豢养

 图片取自网络
现实是什么
一道穿过叶间的刺目
却滋养了花体
柔美其馥郁

在不少人的生命里,现实人生里的辛劳大概是支撑心中梦想的力量。豢养梦想的人与现实的挣扎常常带有某种悲壮的浪漫主义,眼角若是有泪,很可能是暧昧不明的那种——是喜悦的阵痛催发,亦或是挣扎的苦楚引起。刺进双眸的阳光同时也滋养着理想娇弱的躯体,嫩绿其叶,形塑其花……美好的图景在想像中展开,但是真的会有实现的一天吗?信仰“是”的答案必须绝对虔诚吧。在觉得现实的艰辛难以负荷的时候,有人会step back并且闭上眼,和痛感的来源稍稍隔绝开来,因为命运的游戏规则已有非明文规定,放弃也许就是与珍爱的梦想永劫不复地分离,你甘心吗?心底的一把微弱声音一直都在,它叙述着梦想的真谛,呢喃着渴望继续生存,还有终于茁长成形的憧憬。请一定要继续豢养我,这是它不断重复强调的央求,让人觉得不忍断舍离和自己的心跳系在一起的它,而愿意继续在未必尽如人意的道路上前行,为了背负梦想到达最后的应许之地。豢养者对于苦劳的甘之如饴是必备的功夫,用时间调制出来的,苦涩间穿梭着甜蜜,也是一款耐人寻味的美好。有时候,究竟是现实豢养梦想,还是梦想豢养现实,分不清楚也是一种朦胧的幸福?


碎碎呢喃:比赛的目的


图片取自网络
一场比赛的目的,只是为了赢?我和一般人的思维大概没什么差别,不会希望自己输。或者换一个方式来说,如果输了一场比赛,我的优先反应会是去质问失败的原因,加上失望悲伤一段时间吧。算不上反省,甚至差远了。一种制式的理想说法会是:输赢不是关键所以无需过度在意,过程和当中的学习最重要。可是大家真的能够接受着这说法吗?拼输赢,挣面子是更受欢迎的,比赛就是要有高下之分嘛。比赛的乐趣即此是无可厚非的,但真的要谨防走火入魔。心魔最好胜,煽动人乱了性以致不择手段,是它乐此不疲的事。它说,别把比赛的意义包装得太崇高了,你都不信。我说,也许我会有忽略或忘记的时刻,但是说到底比赛了那么多次那么多年,输赢都尝过了,我也渐渐体会到了,除了和人比高下,还有和自己竞逐的过程。赢得过昨天的自己,让明天的收获不输给今天的疏忽,说得容易而做起来不无挑战。好胜的作祟可以因此成为不错的激励,我要赢的这场比赛不会伤害任何人,这是最理想的结局了吧。

Tuesday, June 27, 2017

碎碎呢喃:喘

图片取自网络
当疾速奔走的是精神而非肉体,也会感觉到喘吗?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却似乎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那种有点儿轻飘飘的感觉,如是内里被什么力量掏空了,我解释不出来,只觉得自己是在一种不明确中摆荡着。吸一口气补充不了那掏空,再吸又仿佛无法继续了,瘫痪或麻痹了神经一样,有些奇异但不令我害怕。接着是不耐烦的心绪浮起,如一摊水的水面上淋了一层油, 密不透风。我被困在自己的大气泡里了吗?这是我极力想解释自己的处境, 因为不是说可名之的存在就不是神秘而可怕的吗?依稀记得在哪里看过或读到,是时候检验一下了吧?可是这又不像是个会带来愉快结果的实验,况且在一般情况下, 我不是更应觉得有些担心的吗?不适之感是不是有种sign的意义,是个警告?警告什么呢?烦躁导致的喘, 还是喘导致的惴惴不安?可因果关系偏偏不是我最擅长厘清的概念,我只会庸人自扰啊!好吧, 我的心,请停下你凌乱的步伐,专注地静止。我好喘,好喘,在精神奔驰过甚的情境里,肉身会感受到压力的。Quiet, my dear heart, it is time to breathe......

Monday, June 26, 2017

碎碎呢喃:不约正能量

图片取自网络
过去一直听人说正能量有多重要,生活里应该如何酝酿助力式的positive energy,做事才会事半功倍、生活中才做得到积极向上。然后近日又出现了一把另外一个极端的声音, 似乎在试图推翻正能量的主流思潮,反而以负能量为一个号召。或许这也都是“潮流”在作祟,想成一家之言者把本来不被看好的负能量包装一下后搬出来,说它更能够推动人前进,因为人这样就不会刻意或许虚伪地表现出正面积极的面向,因此会更诚恳、更自在。想想这个逻辑也不是说不通,可能还真有几分道理可言, 毕竟说穿了,戴上面具做人是没几个人逃避得了的事,尤其是为了在世界面前不流露出自己的弱点和恐惧而虚张声势、以写满坚毅和勇气的表层掩盖不好意思让人看到的软弱个性或受伤的表情,多得是这样的无奈啊。可是撑的时间拉长了不免感觉到更不堪的疲惫, 还可能对自己产生由浅入深的厌恶……这么活着是种负担,然而把负担卸下的选择明明是存在的,心底觉得实在笑不出来或者需要哭一场let go的话, 为什么不呢?谁说一定只能和正能量绑在一起的,有时候约约实实在在需要聊聊的负能量说点话、抱怨几句不是罪过啊!要更懂得自己需要的“陪伴”为何,那不是自私, 是自爱——在这世上保护好自己的必要入厂维修、心灵补贴。

Sunday, June 25, 2017

碎碎呢喃:慢开的花

图片取自网络
友人在脸书上转贴了一篇文章,里头比较了一些画家早期和近期的作品(画家被要求绘制的是一模一样的对象,方便进行比较)在风格和程度的差异,有些早至孩提时代的作品一看便觉得粗糙不堪,与画家成年后的技艺纯熟差距甚远。要在画工上取得进步,自然要求画家在时间和精力方面的大量投入,加上坚持不懈的毅力,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专业的高超水平。另一方面, 我则在想,假若某个画家小时候是所谓late bloomer的大器晚成者,且又在习画的过程中遇到不给予他鼓励和支持, 反而严厉批评他或给他贴上没“有天份”的标签的师长,他是否会就此放弃兴趣所致的绘画,“认命”地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甚至自暴自弃?一朵慢开的花不是比赛中的落败者,它或许只是需要在阳光下多酝酿一下成长、在雨露的灌溉下花比别的花木稍微长一点的时间整理出绽放的姿态。一朵慢开的花也有资格享有命运之神的疼爱与怜惜,只不过它展开花蕊准备盛放的步骤可能较耗时较繁复,等在一旁的欣赏者有耐性持续守护吗?在我们的教育体制里必定存在着这一类看似跟不上升学快车的孩子,他们说不定具备了等到着对的时机和际遇以允许他们惊艳绽放的才艺,身为成人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没有给予孩子们他们需要的支持和引导,还有最关键的信任和信心呢?还是我们在急功近利的rat race里已经太早将花苞在冰冷的指尖碾碎了?看着每一幅画,我心中情绪翻滚,好一阵子难以平息……

碎碎呢喃:太阳雨

图片取自网络
原本还热乎乎的天气,阳光大剌剌地登堂入室,怎知道没两下子,窗外竟敲起了滴滴答答的快节奏——下雨了。太阳雨啊,我总将它视为老天还没做好决定的“冲动”,阴晴未定的结果。阳光的热度减弱,微微的凉风从窗扉吹入,平衡得有些岌岌可危,果然也不长久。雨点心不在焉地落下一阵后又在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收拾了自己的行踪,没有道别。阳光重新宣示主权,但再洒落的力道似乎有所减弱?空气里暧昧的气味仍没完全消散, 让人遐思:还会有可能洋洋洒洒地来一场豪雨吗?或是又回到那燥热的酷暑温度呢?一如人生路上晴雨会突然有变的那些状况,本以为大热天的僵局会持续不懈,却在意料之外地降下甘露,带来一些命运稍歇的喜悦,然后是在欢欣鼓舞之际的风止雨歇……多变、无常的教育契机几乎无所不在,这是老天的苦心经营吗?当我站在窗前往外张望, 瞧着屋檐上还没干透的水痕和树梢还透着绿意的精神,我不禁这么默默想着。没有出现彩虹哪,不要紧, 还有下次的……

Saturday, June 24, 2017

碎碎呢喃:智爱

图片取自网络
今天看了一位土耳其导演摄制的纪录片《伊斯坦布尔的猫》(Kedi),以其细腻、贴心的方式呈现了伊斯坦布尔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的街猫风貌。导演开宗明义地表示,猫咪是伊斯坦布尔非常重要的文化和精神标志,是当地许多人的挚爱。显然,当地爱猫护猫者众,愿意为街猫付出时间、金钱资源和爱心的伊斯坦布尔民众多不胜数,纪录片里采访的男男女女来自不同的年龄层和社会背景,他/她们的共同点就是在提起生命中和自己有交际的伊斯坦布尔猫咪都露出爱意满满的炯炯眼神,以及个别津津乐道的猫咪情事。人人有趣的小故事都一箩筐,对每只猫咪的独特个性也都如数家珍。在他/她们的叙述里, 我除了感觉到对猫咪如对待至亲好友的百分百真诚之疼爱,还注意到他/她们的智慧。当中没有人说过要“占有”任何一只猫咪(是否想过当然不得而知了),爱就是给予猫咪尊重和自由,就算看来如同纵容,其实是接受和包容。从一些人的说法来看,他们甚至觉得反过来是自己被猫咪接纳了、疗愈了、安慰了, 因此更心怀感激地呵护来去自若却隐隐有情(猫咪并不如一些人认为的是无情的啊)的它们。万物之灵的人类与神一般的猫咪关系如是微妙奇特,甘为“猫奴”但并非无理智的卑微屈膝,而是带有智慧的与之相处共存,通过付出来取得猫咪独特方式的tough love,那也是一种生命的学习和智慧的修持,我在观众席上如此忖度着,心里很被温暖,受教了啊……

碎碎呢喃:想得美

图片取自网络
有人说:“想着好事,让好事发生;不想要的,就别想了”,我听了不禁莞尔。世界上的事真能够纯粹靠“想”来“得美”吗,想得美吧!只不过why not多让思维沾染一点亮色系的色彩,是否做得到增加正能量不说(我对“正能量”这个概念有我的保留),单单就情绪来说至少有些小加分的作用吧。边想也要边做, 这是一个关键所在,凭空造楼最终只有一场空,连尘埃都没有,更遑论任何的美了。好事值得多想, 好话可以同时多说,好事可以同时多做,导向一个好的磁场的酿造——磁场这带点神秘性质的东西我倒是信一些的,呵呵。只有空想的结果多半是空手收场,屡试不爽的真理,就算真有看似天赐的“不劳而获”之好康,仔细回忆一下, 说不定还梳理得出某种因果关系,是你某时种下的因成熟了、某时付出过的努力验收了,如此一想, 倒真的尝到一丝微微的甘甜,得到的良好感觉就是一份透着鼓励性的美了。不想要的不多想,它未必就不会发生,可是死命想着成为心头的枷锁,那绝对不是美好的感受吧。“得美”,终究要付诸行动的,这点莫要忘怀才是。

Thursday, June 22, 2017

碎碎呢喃:字玩

图片取自网络

喜欢文字,也喜欢玩游戏,结合二者便成为我常常用以自娱的迷人搭配了。写东西时越是轻松自在、愉悦享受便越是玩得起劲。一开始或许有些卖弄耍炫的成分,这点我必须由衷承认。可是渐渐地感受到要把技艺磨练好的重要性,因为文字的生命力字我眼中是神圣的,虽然表面看似由我驾驭,其实从作用力的角度来看,我是为它进行经营意义的使者吧。我的生命因文字而增添活跃,在幸福地编织出文章的魔毯舞弄起文字时,就需要投入责无旁贷的责任。“责任”二字的出现并不意味玩心的丧失,恰好相反,这“玩”就此成为一种我更专注和甘心为之献出最大心力的使命。越说越严肃了,但其实我一直都在嘻嘻哈哈地乐此不疲着,没有太长时间硬邦邦地serious过……这大概也和我带点傻气的疯癫个性有关,执著地坚持着,一晃眼也过去多年,始终不曾厌倦。中文的奥秘是探索不尽的,写作技艺的求变求新更是无穷的追寻,挥洒、闯荡、玩乐没有止境,是“字娱”同时也是“字(疗)愈”,这是我的原则——不变的创作初心。文字的绵绵永续是我愿意肩负的劳动,必须的苦行中要融入丝丝带点甜的润滑,让整个过程称得上是a labour of joy,a labour of love

碎碎呢喃:眼护

图片取自网络
新手机有一个让我觉得有意思的eye protection功能,说是可以过滤掉手机荧幕发出的蓝色眩光,有助于减少眼睛的疲劳。这层眼护拜科技所赐,是对戒不掉科技瘾的人的恩赐。的确,不仅是我们的双眼需要被保护,那时时在接收外界各种声光刺激的心眼每天也需要过滤掉有害的蓝眩光,还有随时埋伏着要覆盖其上的俗世尘埃。手机都来提醒我要护眼了,易累的心不也在等着我去关心及呵护吗?敏感的心眼沾上定点尘埃或被持久地被粗暴的眩光蹂躏便会感觉不适,可是它惯于隐忍,总是拼命眨动希望自愈,可是有时候事与愿违,那毕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要同时细心照顾好肉眼和心眼,要求的是一份不懈怠的认真与坚持。纯然的see no evil不简单,甚至在这个善恶糅杂的大千世界里是不太可能的,我们唯有努力做好把关和抚慰,尤其是让心眼能够从每一次的受伤受刺恢复过来,保住注视这世界的温柔和慈悲,别在冰冷的蓝眩光里失温,更恐怖地丧失掉探看新鲜事物的好奇与投以他人关注关怀的实在力量。所以,eye protection真是必须的。

Wednesday, June 21, 2017

碎碎呢喃:看见的脸孔

图片取自网络
好几次在发呆、摄影或纯粹路过某地的时候看到事物中的“脸孔”,觉得趣味盎然。后来上网一查, 原来它有个医学名称叫“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乍看有点恐怖的样子。我病了吗?可是感觉又不是那么一回事,我在生活中并没有被幻觉纠缠,事态应该没那么严重吧。定神做了些资讯查询以更了解这个现象的成因后,还是认为它好玩胜过可怕。我曾在建筑物的墙壁、路边的邮筒、龟裂的柏油路上等地方看到对我做表情的脸孔,它们一点都不诡异、不惊悚,丝毫没有令我感到不舒服。有时候我会兴奋地把它们指给身边的人看,“哈哈,我都没想到这是一张笑脸啊”是我最常得到的反应,说真的,我也没特意去留心或意图捕捉那些脸孔,它们都是非常偶然的邂逅,亦因此被我视为很值得珍惜的生活细节。它们绝对不是“错视”,而是搞不好给予我启发或灵感的符号。话说回来, 我也从不认为自己拥有什么天赋异禀,更大的可能则是我生性爱玩爱搞怪,虽然平日生活中的神经比别人粗,来到pareidolia这回事却非比寻常地敏感,每次看到,我还会报以微笑,毕竟它们也许真的是某种启示?至少,it's a reason to smile。


Tuesday, June 20, 2017

碎碎呢喃:不急

图片取自网络
累积了这些年的阅读经验后不时有感,一些作品的阅读不能急,而它们本身更彷佛具备了自己的意志,不但能够有力地抗拒读者的操控,还反过来引导读者依照它们的节奏来接触和品读它们。是行文散发的迂回催眠幻术,亦或是牵动强烈情绪的魅惑力在作祟,无论哪个都好,读者就是不得不妥协,因为挣扎也是徒然。例如我在阅读一些作者的散文时会不由自主地被他/她设计的格局带领着,沿途又背负起当中散落的浓郁情感,在被撼动的当下不禁放缓速度,忖度良久或是溺陷其中,久久不能自已。某些文句的震撼力甚至凝结在书房的空气里包围着我,使我不忍那么快就继续前进,而是在这当中休憩一般地滞留。那种恍若时空定格不动的感觉是难以确切形容的,糅杂淡淡的幸福与忧伤,交织期盼与失落的五味杂陈,如同从作品延伸出来的另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磁场。被揪住的读者之心不耗费气力挣扎,反倒是在潜移默化中也继续经营着更多天马行空的诠释与体会,不急着往前走也不觉得被耽误了什么。又或许,我是渴望被如此牵绊的,在被作者指令式的拖慢阅读脚步时,才真正得以领略所谓的slow reading的细腻韵味,还有在余韵里消化箇中的长长情愫。而这些,全然无关速度。

碎碎呢喃:Hold得住

图片取自网络
Hold住”这个在曾在网络上爆红过的用词,在潮流日新月异的时代或许不会就红很久便落伍了,可是它予我的共鸣却是相当持久的。能够压得住生命的场面就是hold得住,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又或者说其实是鸭子游水般的表面看似无痕,水面下一阵奋力。这算不上虚伪的掩饰吧,更多的是把不必要亮出台面的部分适度地收藏起来,强调的是一种修养和气度。许多事物都讲究拿捏的力道要对,过犹不及,是技术同时也是艺术。要培养出hold得住的能力就不得偷懒或马虎,生活的练习场里不时抛出的习题都要认真对待,锻炼出淡定和沉着,双手才不会在关键时刻打滑或无力,前功尽弃,失败收场。接下来, “hold得住”还要与“放得开”呼应搭配。压得住的场面必然会有要圆满散场的时候,届时要漂亮得松开手让一切好好结束,不纠缠不破碎,那并不简单却亦不是mission impossible。任何局面的开始和结束都做得恰到好处,平衡是少不了的,而hold得稳稳当当的手总知道最佳的坚持和放下的触感。所以用词可以退流行, 其所代表的原则却不,它的隽永是生命进行式里宝贵的提醒之音:要好好hold住自己的人生噢。

Monday, June 19, 2017

碎碎呢喃:无聊

图片取自网络
说真正有品质的“无聊”是一种奢侈,我觉得不为过。在几乎每天都填得太满的生活里,能够碰上一个好好地感觉到无聊的空档,似乎越来不容易。关键是“好好地”无聊,然而那又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是摊在舒服的沙发或床上,凝视心里的一片原野,那看不到尽头,荒凉寂静的存在……是在脑海里听见虚拟的清溪水流,涓涓远去,却没有任何急迫的时间感在催促我做什么……能够想像的各种平和氛围轮番登场,而我完全不急躁不紧张,没有不耐烦没有不安宁,且能够心平气和、气定神闲地面对这一切。然后在耐性慢慢产生一种幽微的拉扯之际, 又告诉自己就别忙着去找事“充实”这段时间吧!在被灌输了一辈子的“懒散是生命的浪费”这样的教条后,人生是不是因此变得枯燥乏味呢?有没有可能,对无聊的留白时光感到恐惧本身也是一个问题呢?可是把日子无缘由地塞得满满的不见得就会带来幸福的实在感啊……所以还是不要太介意有些时间的流逝,就当作以之换取一些还给自己自在的余裕,可以发闷, 然后从中惊喜地发现或创造出一些特别的什么,这是谁也说不准的,不是吗?再不然,无聊地细细观察一下渐渐陌生的自己,认识一个“新”朋友?这样的机会,说真的不多,所以还真实是份奢侈啊。

碎碎呢喃:恐龙自述

图片取自网络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只“手机恐龙”。非到必要的关头,我是不会主动去换手机的, 主要的原因是怕麻烦。要从旧手机安全地把一堆通讯资料转移到新手机这件事在我看来是一个绝对的压力来源,一个步骤有了疏漏要和谁谁谁失去联系怎么办?还有一大夹子的照片,如果丢失掉捶胸心痛也于事无补……可是手机终究也会有寿终正寝的一天, 而且很多时候是趁人措手不及时。所以当现在正使用的这台手机老态毕露后,恐龙只好硬着头皮到电信公司门市去东探西看一番。很幸运地遇上了非常热心的业务员,由她帮我完成了好些data transfer的工作, 又细心地说明了我可以自己回家操作的工序,让我发出“咻,终于回到地球表面”的叹息(我是恐龙还是外星人呀?),不过友善亲切的她也不免在瞄了一眼我在电信公司系统的资料后说了一句“哇, 三年多没换手机了耶,真少见,还有一百块的loyalty bonus可打折!”呵呵,恐龙听说有打折早就乐得撒花了,是恐龙就不怕人知道啊,况且,当个本世纪的稀有品种也不错嘛,至少还可以说我环保、不浪费资源?因为忠诚而取得的折扣让手机恐龙的脚步变得轻盈了不少,对了, 也当作买了心安, 不会被情绪化的老旧手机随时白一刀!

碎碎呢喃:老本

图片取自网络 
和不同朋友聊天时都提到了“老本”这件事,唏嘘之余也不禁觉得有趣。说起来,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有颇深厚的老本可以啃,虽然说不上叱咤风云,赖以充起一定的场面还是绰绰有余的。老本像还没嚼烂的甘蔗,口感略带甘甜,滋味还值得珍惜一阵子。可是也就是一阵子,千万别当真撑上一辈子啊,我们打哈哈道,那可是要落伍的。在需要喊停喘口气时用一用倒是可以接受的,给自己一点缓冲、休憩的余地,为情绪和士气稍作整理,整装待发的时候又是new hero了,那“本”之上应当有些新的建树、新的招数,让自己走起来可以走得更远也更稳。大家的共识似乎都是,老本总算是有些纪念价值的东西, 敝帚自珍,偶尔拿来玩笑一番也是自嘲的幽默,适度地感到自豪仍可接受,只是变成食古不化的倚老卖老就大大要不得了。如果要在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里留下自己的足迹和身影, 就不可以吃老本吃到胖,搜寻有营养的新知识新学问新本事来充实自己,是“抗老”的有效策略。不同的朋友不约而同地互为提醒,也证明了唯有友谊的“老本”是该原封不动而且越啃越香的……

Sunday, June 18, 2017

碎碎呢喃:向往抒情

图片取自网络
喜欢散文,由始至终都因为里头的抒情成分。作者注入的情感如同投入一池春水的石子,读者心中泛起的感性回应则是石子击起的涟漪。温柔的、激烈的各种单纯或复杂的情绪在行文间流淌,各自耽美却总是极纯粹的。身为一个忠实的散文读者,我坦言我总是非常向往作品中的抒情,期待阅读的经验让置身在饱满的情绪浪潮之中。而由于我也在持续地经营着自己的散文创作,我自然要求自己同样地在书写中用心淬炼每一丝我想要表达的emotions,以求将那些高低起伏的幽微或壮阔好好地融入我的文字,以铺陈出能最好地安顿它们的归宿。我相信散文是情感的归属之地,而各款抒情的方式便是在这个文体的辽阔幅员里打造最适于某种特定的心情该享有的安定所在。我个人不热衷于“文以载道”的功能性传统,信仰的是散文为人在生活中积累的情绪提供一个寄托之处的慰藉或支撑角色。阅读和书写对我之所以持有特殊的疗愈效果便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的向往抒情,是一种告解,亦是一种释放,乃必须也执着,最幸运的是,多年来我都如愿地能够一直走在得到纵容和疼爱的读、写之路上——感念春水上的波光粼粼,奇美总倒映在我眼中,其温柔总轻拍我心头。

碎碎呢喃:糊涂N次

图片取自网络
整理藏书时发现自己糊涂的确凿证据:我有重复购书的习惯,例如多过一册的《小王子》和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到底怎么会一直“傻傻分不清楚”地糊涂N次,其实我是有答案的。不同出版商、不同纪念版、不同排版风格的它们在不同时地吸引到我,召唤我的荷包,而我也那么不争气地就范了N次之多。多年来都是这样,一走进书店就会感觉头重脚轻的幸福感,整个人极度容易在购买欲中沦陷,认为理智简直就是一宗原罪。哈,这就是麻烦的根源所在了,人家说的“难得糊涂”在我身上倒成了“难得不糊涂”,甚至乐此不疲、不亦乐乎!然而,后来看着在眼前闹双胞的书籍,就不觉得那么好笑了。特别有珍藏价值的就罢了,揣在怀了尤其有feel,另一些则占据多一本书的位置,那应该吗?现在的我比过去精明一些了,糊涂的次数也减少了许多,如果偶尔出状况错手多买了就会询问有没有爱书的朋友有兴趣“收留”我的糊涂……毕竟一本好书应该遇到它的伯乐,方可完成它早这个世上的使命,让多一个读者邂逅美好的文字本身也是一件美事。我这么想,把N次的糊涂化作N次的美好,何乐不为?也给自己一个台阶下,那么重犯就不那么尴尬吧。

碎碎呢喃:心陈代谢

图片取自网络
老化是不可逆转的过程,倔强抗拒不是毅力的表现,反而是一种徒然的精力消耗,使得肉身的衰损加剧,心灵的疲惫加快。只要还活着,一息尚存,新陈代谢还是会发生的,只是不得不接受它的脚步放缓——所以要记得更勤于去做去角质的工作(偷懒便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而需要定时去除的角质不只是皮肤表层的死皮,还有附着在心灵上的坏死细胞。忽略了“心”陈代谢,就只有迎接“心沉待谢”的苦涩枯萎了吧,我警惕自己。这不只是故作俏皮的word play,更多的是借助黑色的幽默叮咛健忘又容易怠惰的自己。渐渐弱化的肩膀, 别让它们一直驮着无谓的负担,要学习更从容、更优雅地经过生命的历程,一边老下去, 一边寻找乐子。从前积累的一大堆——包括无形的经验也包括有形的收藏,没有法子无止尽地囤积,那铁定造成灾难性的消化不良。所以除了不可以害怕新(心)陈代谢的发生, 反而应该欢迎这个步骤的依旧启动,以感恩的态度投入劳动——打包生活里的“死皮”、“死细胞”快快丢弃,不懈怠以便不待谢……


Friday, June 16, 2017

碎碎呢喃:夜读一段20年的等待

图片取自网络
给我做选择的话,我比较喜欢在夜晚阅读某些书籍,在夜色中踏上较为投入和纵容感性的文字行路。从获知距离发表自己的第一部小说The Gof of Small Things(中译书名《微物之神》)至今二十年的印度籍女作家Arundhati Roy(阿兰达蒂·洛伊)将在今年出版第二部小说力作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中译书名《极乐部》)起,我便决定只有在夜晚的时间阅读它。二十年前被《微物之神》震撼的我还是个高二学生,跟着小说家走进印度这个辽阔且神秘的国度,再钻进一个个心思缜密的人物的心灵里游历了一番。虽然我已经不太记得小说具体的故事情节,却没忘记自当时起我便一直期盼着这位气宇不凡的女作家的新作,谁想得到一晃就是二十年过去。或许有不少人会质疑这位作家的实力或认真程度,一个作家怎么可能从书写的世界缺席那么长的时间呢?但我想,在这些年投身社会运动的洛伊是在用她的生命持续在岁月的羊皮纸上进行奋力的书写。然后她才回归到小说的世界,用另一把说故事的声音幽幽地牵引愿意聆听和体会的读者进入她的虚幻国度里——那个喜忧纠结、光暗交织的印度社会,那是个我仍旧感觉陌生的遥远国度。《极乐部》的幽默是黑色的,它的内里不是让人feel good的虚构,而是渲染了现实感的浓艳的腥膻,在夜里更会紧紧捉住我的心的况味。有些描写段落会让我发出会心的笑,一如我在与充满睿智的作家兼社会运动健将面对面交流那样。我从她的照片里看得到她眼神中的锐利和无所不见——一个敏感的故事人的眼光便该是如此的。讲述一个i支离破碎(shattered story)的故事时,尤其如此。

碎碎呢喃:懒人包

图片取自网络
生活在这个讲求方便和速度的高效时代,当对某个重要的事件理的解遇到困难时,有个懒人包可依靠多好。多数的懒人包色彩缤纷、语句简短,可说是赐予懒惰(重点在此)的图像思维者的恩物。由更聪明更有洞见的人来揭开百思不得其解的谜底,做些言简意赅的即时说明,让盘根错节的虚实真假有点勉强的structure可套入好给读者取得有关课题的一些基本认识。点击一个懒人包,随着画面的转换东看西瞧,期待的是得到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满足。不过也不可尽信的,直觉告诉我,毕竟那也还是是别人的诠释,即便是“权威”也需要接受检验的,所以当作一个参考就好。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是懒人,全盘接受不就得了吗?可是啊,我要说的是懒人不是笨的哦,懒也还是可以保有一些批判能力的嘛,把懒人包当作一个初步摄入课题的切入点,之后再慢慢咀嚼和消化,如果碰上一开始就味同嚼蜡、缺乏营养的懒人包,嚼不烂的部分大可不照单全收,丢弃糟粕再厘出精华所在,这恐怕才是懒人的智慧所在。当个聪明的懒人, 别浪费手边的懒人包,生活需要这些便利才不至于那么累吧。


Thursday, June 15, 2017

碎碎呢喃:延伸之必须

图片取自网络
许多文章的作者喜欢在完成论述后提供一些额外的阅读资料帮助对该课题感兴趣读者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我喜欢抱着探险的好奇心,随机点进一些suggested reading,看看有什么新鲜的发现在神秘的一头等待着我,那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兔子洞会带我到哪里呢?若有时间的余裕, 我愿意被带着团团转,在字里行间穿越密林和大漠,任五花八门的景致映入眼帘,冲击我的感官。延伸之必须,在于它带来的享受——一旦把自己交托给好奇心,我便即刻踏上追寻新知识的旅程。延伸出去的路径许多时候是他人经验的集成,这也绝对有可能是精华,让像我这样的读者受益良多。一个人的知识接触面毕竟有限,集思广益可以迎来更丰硕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呢?生活中不也一样,在进行到烂熟如机械动作的例行公事中,不正迫切需要一些尝新的延伸吗?别麻木下去啊,别懒成一团,动起的手脚会渐渐恢复活络,甚至锻炼出前所未有的灵巧。追求峰回路转的知识与经验的延伸犹如在旅行中选择规划的行程之外的小插曲,没有人能够预测插曲的动听与否,旅人必须依靠敏感的触觉来解读和诠释那蕴含无限未知的成分,那不就是最值得期待、最饶富趣味的吗?

碎碎呢喃:格局

图片取自网络
生命蜿蜒如河,必然穿梭过若干不同的风景。每一处路过的格局大大小小阔阔窄窄,不一而足,很多时候如何接受都依赖个人的心态与视角。老朋友和我在网上聊天,问候之余也没忘了和我谈谈我的文字创作,更贴心地提醒我要多放开胸怀,才能打开格局,不但写得更淋漓尽致,思考方面也会更活络自由。我想也是,而我更不得不深深感动于他对我的关注和敏锐的观察。的确,在庸庸碌碌的奔忙中,驾驭轻舟在河上运行,急着绕过急流、躲避险滩,简直太容易忘记只要抬头就可能有瞬间会错过的惊喜发现,粗过的那些瞬间邂逅或许多是no return的,而被自己设限后打不开的格局也可能是日后徒留的遗憾了。摆渡的辛苦不可避免地是灵与肉共同承担的,肉身在休憩后会恢复过来, 灵魂则要更仔细呵护才得以养回韧性和开创性。许多当下觉得再也无力拓宽什么格局了,任它窄去吧,那种自暴自弃是极自然极人性的,可是挑战不就在于fighting以对抗之吗?要从狭隘的困顿里挤出来,在经历挣扎的阵痛后取得解套的宽慰。那才是我要的, 不是吗?你的格局不仅如此而已,我感谢远方捎来的提醒和鼓动。下一个柳暗花明, 献给生命。


Wednesday, June 14, 2017

碎碎呢喃:漂泊

图片取自网络
从某个生命阶段开始觉得奇怪,怎么游走在自己的家园,那种对自己的rootedness不确定的感觉有时候会悄然而至,并且久久不会消散?发生的次数渐渐多起来后,我也宿命地要求自己习惯地景改变比我更新记忆之速度来得快所酿造出的那份异化感,渐渐地调和呼吸的韵律,以便重新召唤情感——那些建构归属感的方方块块丝丝缕缕,好让我笨拙的手指有时间编织出一些慰藉。这些变得陌生的板块过去也许不曾是我在过去的生命中经常接触的部分,却仍在我的意识里留下过一些“钩子”,被拉拔撕扯时还是有可能剧烈抽痛的。一种漂泊的无依之感,淡淡的却着实存在,不是幻觉。我问身边的友人是我的问题吗?我想多数时间他/她们都是出于善良的心答复我说不,是变化真的有些快而且你或许没有留意到,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有大不了啊,我在心底摸索到的失忆般的空洞唯有痛感占据,恍若自有生命力的第二个脉动,还有其自己想走的路径。漂泊感会使人易于疲惫,在日常的心绪起伏中不禁同时丧失对自己的判断力的信心。我在家吗?我在流浪吗?有没有终点站呢……令人沉重的错乱,还是相反地,剥夺一切重心的飘忽……载浮载沉之际,我唯有陷入失语状。

Monday, June 12, 2017

碎碎呢喃:怕输

图片取自网络
坦白讲,我从小到大都是很怕输的,但是既然不是生活胜利组,就必然经验过输。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垂头丧气,悲痛流泪,整个意志沉落到每想像过存在的谷底都是有过的反应。由于我是再世俗不过的平凡人,所以曾经花费不少时间在“我是失败者”的牛角尖上纠结,甚至开始严重质疑自己究竟有何存在的价值。原地跌倒不一定会立刻原地站起,哭哭闹闹耍耍脾气有时候可以是必要的宣泄和情绪的释放,但一直坐在同一块硬邦邦的水泥地上始终不舒服,所以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要爬起来、爬出去……在“输”的状态里感受到的不堪和不适,是让我一直想赢的最主要原因。可是随着年龄渐长以及攸关嬴输胜败交错的阅历增加,慢慢体会到的倒是“要赢得先学会输”的道理。我突然发现,“输”的可怕关键不在于别人的眼光,更多的是自己对自己的放不下、放不过、放不开。是这样的“自杀式”虐待让我在面对输局时感到羞耻和难过,进而迷信唯有赢的结果才会带来滋味甜美的结果。可是如越来越多的生命事件所揭示的,那些输过N次以后重新出发继续尝试至终于尝到的胜利,懂得扛起一次次的输所馈赠的教育和启示,再处理和吸收,此过程带来的结果才是能够真正抚慰我的win。所以输没必要怕,就算怕也是无常的,相信之后会战胜那无名的恐惧,就是赢的条件之达成了,然后success的故事就能够继续了……

Sunday, June 11, 2017

碎碎呢喃:积极厌世

图片取自网络
最近四处在网络上游走阅读各类文章,竟不约而同地在不同的网站接触到谈论厌世这个主题的内容,说它是这个时代年轻世代的通病。可是我觉得这所谓的厌世心态并非仅限年轻一代的标志,而是任何年龄任何身份的人都可能被“传染”到的。莫名其妙地陷入存在性危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前所未有的疑问和缺乏信心,以致丧失对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兴趣……一张长长的病症单子乍看似乎很吓人,但是正如再深的海也有触到海床的时候一样,情况未必是那么灰暗、无望的。感到厌烦的那个“世”代表的,会不会有可能同时蕴藏了改变的契机呢?正如需要定时为皮肤去除角质做保养,厌世的生命阶段是否也是 一个提醒当事人为自己的心灵去角质的警钟?没错,活着的本质就是累,这是不该否定的事实,因为一味撒花撒心心act positive并不可能直到永远。累到觉得无比纠结困顿,怎么不会讨厌起囚困自己的世界呢?而正如假设我们让死皮留在肌肤表层不去除会导致皮肤没法好好呼吸以致失去亮泽一样,不改变令自己感受窒息的环境条件,我们岂有动力去积极地生活?因此,体验厌世的烦躁然后驱动一些改变彷佛不是那么糟糕的事。至少,在无常的世界里,它亦不会是天长地久的“绝症”,熬过后是如何的光景说不定还让人期待啊。

Saturday, June 10, 2017

碎碎呢喃:梦在当下

图片取自网络
常听到人以“活在当下”提醒他人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沉溺在不可改变的过去或虚渺空幻的未来。虽然听起来不免带有说家意味,却还是相当有道理的。今天读到坠机身亡的台湾导演齐柏林说过的“梦其实就在当下”,心灵顿时感觉到的撞击力更大。毕竟“梦”不该限于夜晚的睡眠还是随便的空想,而是在我们采取的具体行动中萌芽,经过时间的滋养和用心的形塑以渐渐成形。Slowly but surely的过程,如果故作潇洒状地抛给机遇或偶然还希望得到成就,那么失败、梦碎的几率大概高许多。在此时此地动起编制梦想的手,实实在在地将心里的想法付诸行动,让向往和心愿朝着一个越来越清晰的目标迈进,这个愿景是美好的。困难当然会有,挫折也在所难免,想逃避当下苦楚是很人性的冲动,然而要求自己不向任性让步也是一种珍贵的自我锻炼,不是吗?别把梦想投射到那看似遥不可及的天际,并给自己保有把放弃伪装成改变策略的可能,亦或是把实现它的努力推拖到自以为无穷尽的“明天”。当下稍纵即逝,一连串的moments是架起梦想的砖块,早一个“此时”开始堆砌,便可能早一刻完成自己的使命,梦就不再是悠忽不明的存在了。 

Friday, June 9, 2017

碎碎呢喃:小日子

图片取自网络
已经忘记是在什么机缘巧合下接触到台湾的《小日子享生活志》(简称《小日子》),不过那绝对是研究所毕业回新的事,因为我在台北生活的时候,这本刊物还没创刊。而就算它已经存在,当时的我或许也不会对它太感兴趣。最主要的是因为我的研究生生涯已经经营得相当“小日子”了——可逛的书店、可钻的咖啡馆、可探索的若干文创地景都是我总会忙里偷闲去磨脚皮、削荷包的——一个追求着文青身份的“超龄学子”日子确实过得“小”吧。那时过的小日子,就是把听来学来的点滴生活品味塞进时间和经济能力都很budget的生活里细细咀嚼,不必依靠一本读物(那点钱拿来点客日式红豆奶油松饼加半糖少冰焦糖玛琪朵更划算)。现在则不同,远离了记忆里的那段“小日子”,在有钱未必有闲的前提下的今天,加上可带给我怀念的感觉的环境之缺席,每个月捧起一册杂志翻阅,不说是心灵的慰4藉还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动。尤其感谢编辑团队的用心,采访制作出来的专题以及找来达人撰写的文章和专栏内容大都十分契合我的胃口,除了能够给予我慰藉,惊喜的地方还有偶尔的灵感刺激。也提醒我莫要总是奢求日子要过得大气,把自己的人生揉搓挤弄得完全不顺着自性的格调,还不如珍惜好掌握的尺码,小巧而得精致,同样小小的幸福方可长久一些。噢, 所以我喜欢在杂志到手时也给自己准备一杯爱喝的奶茶和休憩的片刻,愉悦地度过“小日子”时光。

Thursday, June 8, 2017

碎碎呢喃:柔软才持久

图片取自网络
个人心底的力量是生命里不可或缺的支撑,而所谓powerful并不一定是坚硬的,这是时间慢慢给我上的课。我不是最资优的学生,习得的过程兜兜转转、跌跌撞撞,硬碰硬的时候更多。碰撞得疼痛不已,还丧失了优雅的难堪/看时刻不胜枚举……可不付出代价,缴纳揪心的学费是不会有丰厚收获的,这是一番印象深刻的领悟。力量可以柔软,容易弯曲才不至于轻易伤损、断裂,才能够委婉地坚持生存下去。蜿蜒曲折也是柔软体现的姿态,不暴戾、不强迫的延伸可以稳健地陪伴着再疲惫的肉身一步接着一步地前进。缓慢绝不是羞耻的事,显露脆弱也不应被嘲笑,只要还在努力继续就意味着前进的坚持,就是勇气的不死。要让脉搏持久跳动下去,学会驾驭意志里柔软的力量是必须耐心修满学分的功课。活着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用怎样的笔触发挥属于自己的格调,而不是在混乱的匆忙中粗粗鲁鲁地安泼洒自己都惨不忍睹的粗暴线条与杂色。能够绵绵流长的是一款坚韧的温柔,纤细中蕴含坚毅,那是美的,那是我还在岁月里静静揣摩的坚强纯美。

碎碎呢喃:寻找自我

图片取自网络
有时候以为丢失的,其实一直处在眼角那个被忽略的角落。它安然地匿藏起来,带点顽皮的小邪恶似的,窃窃暗笑等着被失主发现。因为在一些情况下,魂不守舍的失主压根儿也不清楚自己究竟丢了自己的哪一部分,躲藏起来的小淘气就跟那个得意了的样子。象是以为会一直紧贴着自己的自我,self,说穿了是个爱趁机出走的家伙。The missing is never really lost,我去透透气嘛,它曾掉头对我边吐舌边笑语道。小狡猾的它说起来是无害的,只是爱玩,偶尔让我没头没脑地过一下日子,再翻箱倒柜地寻觅它是它自认有意思的趣味。或许也是我纵容它又或是我并不介意偶尔的失落,才和自我玩起头晕目眩的捉迷藏游戏,间中会露出似真似假的慌张,还有最终再度“重逢”的夸张欣喜。寻寻觅觅之际,日子在光影中匆匆过去,生命无声流转,潜逃的自我隐隐约约闪现,使尽全力逗着我。也正因为我渐渐在这样的游戏中学会了如何更泰然、稳健地应对,相信missing的终究会被找到的,过程就此变得有些可以享受的滋味了。没有真的失去的会复得,发现到自身活着的境况里有些风景还不错的藏匿角落可以探索,那满足感还是有的。


Saturday, June 3, 2017

碎碎呢喃:取代

图片取自网络
最近先后看到不同的网络文章针对哪些工作会在未来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并惨遭淘汰进行讨论。这些讨论所绘制出的未来职场前景令人堪忧,这或许是要警惕读者得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为自己创造无可取代的意义或purpose,防止自己的工作被一台机器或一个应用程式抢走。读罢文章也很自然地回看自己的专业。身为一名语文老师的我很坦白地问自己,我所做的能够由人工智能全全代劳吗?我相当肯定“全全”是不会的,却不能否认接下来的日子必须更加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运用科技,善用其优点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驾驭得好的话,人工智能不必成为“人工”(老师)的对立面,反而可以相辅相成。毕竟我深信,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成分不是可以由程式化的人工智能取而代之的,涉及到区分语文中语境、词汇、表达等的微妙差异时,所谓的human touch还是关键的。掌握语言所需的交流和互动中蕴含了千变万化的可能性,绝不可单靠机械式的程序为学生“授业、传道、解惑”的步骤。因此我愿意相信,我的专业不会丧失存在的价值,要让语文继续活泼地延续其生命,便是我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