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Friday, May 30, 2014

許給自己的生日願望:聆聽自己

 
今天拿假,在家裡。過。生。日。
 
在364個熙熙攘攘的日子裡翻滾奔走,這天就來好好靜一靜吧……

一直被教育的是要listen to others round you。傾聽旁人、顧及旁人的感受是我們從小被灌輸和不斷被提醒的行為規則,不然你就是自我為中心的自私鬼,大人們可能還會搬出聽起來很可怕的字句來恐嚇小孩。

 可是啊,我們會不會其實最不會聆聽自己的聲音呢?如果只聽別人的事,而不理會自己心裡的話,會不會也是一種殘忍的疏漏?
 
我想是有必要,找出時間靜靜坐下來, 聽聽自己的心理、腦裡究竟有沒有什麼話要對自己講的, 有沒有什麼被壓抑了太久的秘密、心願甚至求救的信號,需要被釋放出來。
 
大概或多或少都是有的。
 
 說與做之間存在距離,聽到自己內心一些比較outrageous的心聲不是罪惡,它們會在那兒振動出聲,最基本而簡單的願望即是被聽見。被聽見,就有被諒解、接受和安慰, 以及化解(較負面的部分)的機會,結果應該是往好的方面發展的。最重要的,被聽見的自己,可以展開修復、療癒和提升自我的種種動作。因為自己允許這一切的發生了啊。
 
我相信, 即便是很瑣碎很無聊的聲音, 也有權利被聽見和被承認。別人可以忽略我, 我,就根本沒有理由冷落、漠視自己,
 
所以我許下了一個listen to myself的心願, 並且在今天履行。做自己的聽眾,輕輕鼓掌或是拍拍自己的肩膀,都好。
 
其中一句重複的話語便是“farewell”。向舊歲的我”道別,聽她叨絮著這個那個的記憶片段,報以莞爾,接受每一個好壞的點滴,作為一個完結。

Closure is important.

我許下的生日願望, 就用今天去實現。好好地在休憩的輕鬆裡慢慢打開話匣子,說個痛快;打開聆聽的心情,聽個仔細。

聆聽自己,生日快樂。

Sunday, May 25, 2014

平衡(很難做很容易忘記,卻是必要的)


在活著的藝術裡,『平衡』是一個核心。

今天之所以會特別思考以上的主題, 是因為閱讀了一篇題名《孔融讓梨我不讓!美國學生對於儒家教育的反駁》的文章 。文章裡頭以一名美國學生與他的老師針對“孔融讓梨”這個東方美德故事的看法, 而基本上都是反駁孔融的行為的。全文讀下來, 顯見美國小孩看待問題的角度以及採用的思考模式都是西方的模式(不足為奇!),因此在那樣的檢視下,孔融讓梨這個在東方傳統社會價值觀裡被視為高道德典範的行動, 就被批評得體無完膚了。
 
有趣的是, 文章作者提出了質疑:

儒家思想反而限制了台灣學生的思辨能力?

美國學生的發言或許多少有點詭辯的成份存在,但是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發現他和華人孩子的不同:
  1. 思路靈活、論述清楚
  2. 面對師長仍能不卑不亢、勇於說理
 
我認為這裡需要一個“平衡”的概念。
如果一面倒地認定美國小孩強調的自主性和自由選擇而完全否決掉孔融這個中國小孩在讓梨的行動裡表現的謙卑,其實是很愚蠢的。
況且,是誰說孔融沒有被給予“不卑不亢、勇於說理”的表達自由了呢?我們不應該只是憑藉對封建社會的想像和偏見, 就認為孩子沒有任何“思路靈活、論述清楚”的可能。
西方的教育環境當中, 也許真的比較直接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表揚進行批判性的思考,可是退一步想想, 將這一點推到極端的個人為中心的態度或者不能夠接納和自己的看法相左的意見,那就不是好事了。
 
近年來, 在東西方交流越來越頻密,也有越來越多人喜歡比較兩方的思想和哲學之際,一些人對於東方傳統報以嚴厲批判, 甚至有些過於嚴苛的責難。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不是好事,對自己或對別人的文明文化也不公平。
 
我想, 還是必須取得兩方之間的平衡, 才有可能善用各自的長處,相互補足,刺激新的思考。這一點不容易做卻容易忘,但很有必要。

P/s-從教育的角度來說, 能夠把長久以來被視為理所當然的道理或原則拿出來引導孩子們做一些審視和辯論,是好的教學策略。但切記不可以讓孩子們鑽入任何一個牛角尖,妄自菲薄或高傲自滿, 都是no-no的。



Saturday, May 24, 2014

爆裂性脫序讓我想到的——我對台北捷運砍人事件的想法


三天前在台北捷運板南線列車上發生的大二男生砍人慘案,令人震驚。結果是四死二十三傷,兇手被捕收押後,輿論就不斷報導有關這個男生的一切,努力揭秘、挖掘隱私,進行八卦意味濃重的討論。

諸多的報導力圖拼湊出一個特點突出的killer profile:性格孤僻、沉默寡言、國小時有過遭遇暗戀對象拒絕的經歷、寫過充滿暴力的小說透露殺人意圖,被捕時說過什麼冷酷的話語,面帶什麼毫無悔意的表情……不就是一個典型的脫序的傢伙嗎?多年來心底暗藏暴力的傾向,只是還會更高明地去鍛煉身體準備殺人以及懂得挑選最有利的時刻行動,讓人不禁再為他牢牢貼上“變態殺人狂”的標籤。

貼完標籤,等著消息說該死的他被判死刑(包括他本人的“眾望所歸”嗎)便可以case closed,不再去看此人此案?

個人不希望就這樣默默結束掉一個case那樣地讓時間淹沒過這個事件。事件的發生絕對是一個誰都不願意看到的悲劇,因此被激起的憤怒和創傷症候搖晃著整個社會,可是只是憤怒地謾罵和指責並不足以促進療癒,以及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生還者以及飄落大眾難免心懷恐懼和疑惑,甚至會遷怒於“現在不懂事的年輕人”,可是千萬不能只是停在這個責難或一心只有興趣聊八卦的表面。

昨天在FB看到朋友轉發的兇手就地的東海大學發出的聲明 ,感到欣慰。聲明內容表達的包括:

“呼籲老師關注缺課多次的學生、學生對未正常參加勞作教育的室友、沉默不愉快的同學,都給予關愛的機會。也表示願負起責任將遺憾轉化成生命的教育行動。 ”


看來或許是politically correct而已, 但是我相信大學日後的行動將是最佳的證明。由殺人事件帶來的生命教育是沒有人想上的課,可是必須有人出來支持具有建設性的“修補工作”。應該學習的到painful lesson是要更早地留意和關心周圍在危險邊緣徘徊, 隨時可能跌入夾縫的人,及時伸出援手。這不僅是理論性的假設,而必須成為大家付出努力做起來的事。
合約
在我們所處的這個複雜又擁擠的時代和生活處境裡,各種壓力和殺傷力對於人性的扭曲可能以多不勝數的形式體現。最極端的可能就是波及更多人的生命殘害。如這個案子裡表示殺人是自己人生中要做的一件大事, 並冷靜而有計劃地去執行的男生,恐怕不會是最後一個。但是沒有必要去將他妖魔化,而更應該去進一步了解可能造成這樣的人格激化的背景因素,或許才能夠預防更多悲劇的發生。

在邊緣搖擺的人, 不需要人推他墜落坑洞。他們可能找不到求救或情愫的語彙,看到這樣的情形,不就應該憑著同理心去給予扶持嗎?


Thursday, May 15, 2014

悄悄長大之必要

 
印像中的刺猬, 是“守”多於“攻”的。
 
身上的尖刺緊貼柔軟的身體,向外伸展,是要阻嚇任何可能要傷害他的敵人——會痛喔!我不是好欺負的!
可是誰知道呢,刺猬心裡也許是忐忑的, 他或許在強忍顫抖的反射性動作,壓抑著惶恐來催眠自己、勉勵自己……
 
當然, 這一切大概也可以作為“長大”的比喻。

悄悄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自我護衛的演練,保全自己是責無旁貸的事,堅強不是與生俱來的話, 後天依然能夠培養和強化。
披上利刺之際,還要記住不是來做傷害別人之用的。這是“刺猬長大心理學”的最根本,是不可以被忘記的初衷之念。
還有刺猬不會放棄的溫暖懷抱喔,尖刺在外,柔軟在內,那柔軟不會也不能夠變得冰冷、僵硬, 否則刺猬等於死亡了。

成長是生命中必要的經歷,它不會是簡單或者平順的,陣痛和掙扎都是逃避不了的,只有搏鬥以便跨越。做一隻勇敢的刺猬,悄悄豎起利刺,緊緊護住生存的溫暖和柔軟,前進!!!





Wednesday, May 14, 2014

我拒絕接受謊言啦!!



天前死去的一隻瓶鼻海豚,讓我突然對於聽太多的謊言感到厭倦。

逝者不能復生,如不組織,謊言還得以不斷循環,那是多麼恐怖和噁心的事?

大半是人類的獵奇心理不斷作祟,這才搞出什麼動物表演秀、野生動物主題樂園等玩意兒,以“娛樂觀眾”為由來剝奪動物的權益。越來越覺得這樣的事太冷血,這些事的幕後策劃者也都太殘忍了。還是當大家都是白痴,會毫無質疑地接受你的謊言?

什麼我們盡力保護動物了,這些死亡的個案是單一事件,不說明疏失……一條又一條生命的草草斷送,豈是能夠隨意掩蓋過去的事?而且是用最制式、最沒有溫度的說辭想要敷衍過去?!

我拒絕接受這樣的狗屁邏輯!!!

犯了錯就應該坦蕩地承認, 並且趕快趕緊彌補和改過。只想用什麼爛藉口推搪算什麼?腥氣和血跡都還在呢,你想怎樣逃脫嘛。噢……原來是想用銅臭該過去嗎?這招不錯,可見你是真的沒有半點悔過之意呀。

4/27的“耗損率”,14.8%而已。生意的回報率還是高的, 你就打算繼續冷酷下去了……我想是的。誰能夠阻止你呢?誰能夠制裁你呢?

噢,事情就是這樣的。我們要接受你的執意霸道, 要健忘地吞下你斟給大家的謊言?

不,我這就堅決地說NO了。我不接受謊言, 我拒絕殘酷, 因為我相信我還是有血有肉的人!!






Sunday, May 11, 2014

有關“孤獨”的省思

【今天,這個母親節的下午,我去聽了蔣勳老師在新加坡唯一的一場演講,題名《孤獨六講》。在這之前,我並沒有看過老師的這本書,但對於其內容略有聽聞,這次出席,更大程度上是為了親身體驗蔣勳老師的演講魅力,結果真的名不虛傳。更重要的是,老師的姜堰也激起了我對於“孤獨”的一些省思……】
 

安處孤獨

站在台上的蔣勳老師,在台下觀眾熱烈的掌聲中雙手合十,彎腰鞠躬,以極為謙遜的姿態表示他的感激。那短暫的喧嚷過後, 我們正式進入了第一重的“孤獨”——講者和聽者雖然身在同一個禮堂的空間,全程經歷的卻都是高度個人的體會, 不是嗎?

如我這樣在觀眾席上專心聆聽的人,在理解、咀嚼和詮釋的流程中,無非在自身所處的高度專注裡體驗到冷暖自知,那些難以向另一人說明的東西。我的孤獨, 和你的孤獨不太可能是一樣的吧?

“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道理啊。

生活裡有很多類似的經驗,看到身旁的人形只影單, 便擔心他會不會苦於孤獨, 而趕快湊上去提供陪伴,孰知對方其實可能正在享受一個人的樂趣,或是在那狀態裡琢磨著、思考著而根本不希望被打擾?“孤獨”被悄悄當作是負面的處境,還是哀愁沮喪的標誌,但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

一些人擁有安處於孤獨的能耐, 可以很自在、自得地在孤獨中品味其甘甜, 或者善用那個當下思考問題還是處理情緒。孤獨, 不一定就是痛苦的,正如熱熱鬧鬧、沸沸揚揚的氛圍不一定就是歡愉、暢快的。

能夠安於孤獨,陪伴自己,絕對不是容易做到的事。尤其是在周遭一片混亂、吵雜中,要不受打擾地“孤獨”著似乎越來越難,依靠的便是自律和決心了。

還有,定心。心定,便可安。

孤獨不是壞事

蔣勳老師談及孤獨的不同種類,包括倫理、情慾、語言等。至於孤獨者,英雄可能孤獨、凡人可能孤獨,誰都可能走入孤獨的狀態。那其實並沒有好壞可言。

我很同意孤獨不是壞事的說法,因為我已經能夠在孤獨的時刻裡品嚐到一些甘香。如在文學的閱讀和寫作進行時,孤獨是基本要求也是提味劑。孤獨地行過字字句句,安靜地鋪排字字句句,那何其舒服自在!

青春歲月裡的躁動和不安於現狀, 也是孤獨的表現。衝撞體制和權威的戰鬥是個人的戰鬥,即便是和夥伴們一同進退,壓根兒還是要獨自面對任何的恐懼和疑惑,期待進而淬煉出來的勇氣和堅定。不願輕易低頭的少年,孤獨便是唯一的堅毅姿態!長大了, 就太容易忘記或者不得不放棄掉那些曾經為之驕傲過的的高度,那其實非常可惜。

帶著一點情況的孤獨有什麼不好呢?我相信孤獨的價值,是有難以言說的力量和潛能包含其中,在我的感知中給予我獨特的生命感動……






為什麼要保存我國的書店歷史?


沒錯,過去的新加坡曾經有過不少書店。華文的, 英文的, 賣二手書的都很多。華文書店的數量相當驚人,而且一些還有過相當風光的經營歷史,更是許多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現在看來, 榮景當然早已消失,眼前剩下的可能只有相對荒涼的景象。

英雄不談當年勇是因為害怕感傷,又沒有說話麼實際的意義,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保存書店的歷史?

莫要一道文化風景無聲消失

我現在的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挖掘新加坡的書店歷史,蒐集人們對它們的珍貴記憶和有趣故事。這個過程其實相當繁瑣,也頻頻遇到走進死胡同的無奈。可是話說回來,和幾位年事已高的書店老闆做訪談的經過也相當愉快, 而且聽聞的“想當年”細節之多,還有讓我讚歎的部分,都讓我覺得辛苦是值得的。說句不中聽的話,一旦這些長輩往生,他們沒來得及分享的舊時舊事就真的“船過水無痕”了……

我國最早的華文書店在上個世紀初便已出現, 為求知若渴的移民服務。除了知識分子,從書店得到樂趣的還包括一般的市井民眾和學童,人手一冊,喜歡讀什麼就讀什麼, 翻一翻畫冊、雜誌, 也可享受閱讀的樂趣和裨益。

一些書店的壽命不長,可是已是書業風景線上的一個標誌。有書店老闆為了在殖民地政府禁止大陸出版書籍入口的時候繼續生存,巧妙地利用手段“偷天換日”,成功地讓讀者繼續有購書的選擇。有書店老闆一生經營不懈,秉持著傳揚文化的信念,令人敬佩。

我想,這些大大小小的書店以及它們背後的人、事、物的故事,都和我國的文化命脈緊緊聯繫,因此不該被忽略掉。

為“讀書”、“愛書”做一點事

在未來的世界,閱讀會面對怎樣的命運,有人樂觀, 有人悲觀。少了閱讀,書店也該會隨之消亡吧。已經隱沒在過去的那些書店和它們的一切絕對無法回頭,但是既然自認是愛書、愛讀書的人,我便認為如果能夠盡一些力,為曾經的光輝做一些記錄,或許可能(傻傻地相信有那麼一點可能性吧)吸引到一些目光,可以鼓勵人們再去嘗試,拿起一本書、走進一家書店,重新珍惜那閱讀的體驗。

許多說不完的故事,在時間的河流裡載浮載沉,書頁間的、書店裡的, 都有。我決意用心去爬梳,因為不甘於忘記, 所以要為所愛的這些貢獻我所能。





Wednesday, May 7, 2014

自作自受——做『自己』的代價


常聽到:做自己!Be yourself!

(心裡走馬燈一樣的OS:真的可以嗎?Really?是哦?Oh?可以咩?You sure it's ok?…………)

很多人嘴邊太容易滑出這三個字,作為一種鼓勵、安慰, 甚至忠告。只不過在我(以及一些和我談過這個概念在他們的理解和經驗中是如何的情況的朋友們)看來,“做自己”其實更是一個很弔詭的行為。

要真率性地24/7把自己百分之百的真性情活出來, 不顧及與外在世界的撞擊和摩擦,一個人究竟能夠堅持多久呢?換句話說,“做自己”這件事很多時候都不是那麼容易被他人接受、包容的,所附帶的條件或許更接近“不平等條約”。

忠於“做自己”的代價, 現在看來似乎壓倒性地是“自作自受”。因為不被社會所容,易於找來各方的批評或攻擊,說你違規、反其道而行等同於反社會行為 (anti-social behaviour)……

罪名、標籤一大堆,如何承受啊?

而且全是個人的責任和擔待喔,自己的選擇, 自己要負責。是誰說可以不必掩蓋自己的真性情, 說那樣是虛偽的啊?Not me,不是我, 周圍的大家都萎縮了——這才是“真性情”???沒人出手安慰了,肩膀都是來聳動的, 不見讓你依傍的義氣。

鬧劇演完, 舞榭歌台,傷痕累累的靈魂就算幸運地沒有飛散破滅,日後還敢“赤裸裸、坦蕩蕩”地做自己嗎?

很難, 真的真的很難很難了吧。:(

【可是啊,我想我還是抱著對於自己有著如貓九命的偏執信仰,竭力活得很自我,盡力吧!!!】



Monday, May 5, 2014

慎行!!


在生活中,需要時時警惕自己。

面對種種誘惑時, 不可以棄守原則輕易妥協;遇到重重困難時,不可以選擇自欺欺人的easy way out。

警惕了再警惕啊。

不是發生了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或真的遇上“晚節不保”的災難, 只是累積 了一定的觀察後有所體會,因此要很認真地告誡自己。

工作上會遇到的一些不愉或不順心,暫時踏出去深呼吸一下,心情隔離一下就會恢復平靜的。平靜,就會冷靜,冷靜才有走下去、走出去的可能性。

說得容易啊,做起來卻需要卯足勁兒喔。所以才要筆記一下,記下來比較有動力實踐, 至少我是如此操作的。大口呼吸, 大口呼吸,在沒人看到的角落(憋住回到家發作?)也張牙舞爪一下,形象化地“滅敵”,呵呵。

切忌去對人破口大罵,我甚至都不太愛多加抱怨了。我慢慢明白的道理是,不開口埋怨不表示懦弱或是忍氣吞聲,而是進行“內部處理”的過程。縱使消化不如意需要一些力氣和時間,要求自己相信能夠從中萃取一些滋養備用,漸漸“催眠成功”,也是一種修養的煉成。

哈, 趕快在沒什麼事發生的時候給自己訓話比較好,自我熏陶一下, 要真出事了才能夠在氣頭上也記得派上用場。

這叫“未雨綢繆”。



Sunday, May 4, 2014

再走一次



很多次, 因為和朋友聊起或是閱讀某篇文章,而萌生重讀一些文學作品的衝動。這衝動太巨大而恐怖, 因為我碰都沒碰的新書太多了。

《紅樓夢》是最常向我提出邀約的。

(來啊, 來翻一翻吧……那好像鳳姐“朱唇未啟笑先聞”的聲音)

從前聽老師說,批改我們的作文時手邊一定要放一冊《紅樓夢》,不時翻看,有補充元氣的國內功效。我只當他在說笑,日後我也教書了,卻從不曾動用到《紅樓夢》來個當下急救式的補氣、補血。只是偶爾會“手癢”把小說挖出來,很隨意地抽看。

絕對隨意,不管是哪一章都可以津津有味地看起來,前後經歷一下情節的鋪展,如同劉姥姥遊逛那百看不膩的大觀園。多數時候,我像玩俄羅斯羅盤那樣不經意地進入被閱讀之神安排的入口,便忘了時間忘了空間忘了自己地翻動一頁又一頁……

次次重讀下來, 《紅樓夢》似乎始終是“新書”。

高中和大學時代, 我都上過《紅樓夢》的課,從頭到尾一口氣讀完一百二十回的小說卻沒有超過三次。都怪我的耐力不夠,情長卻氣短,每次想來個熱血馬拉松都很難卯足勁兒去衝,但斷斷續續,隨性、跳躍地看卻毫無問題,難道曹公雪芹早就知道後世讀者如我就是這副德性?

痴痴地為黛玉葬花哀嘆、眼窩盈淚;傻傻地重溫晴雯撕扇和病逝的心痛、心情鬱悶,都是心甘情願的, 都是無怨無悔的,一次又一次地咀嚼寶黛之間纏綿糾結的情意, 為還淚之說讚歎曹雪芹的高明,我應該是大觀園裡的一隻雀鳥或一隻小蟲,次次步履其間,走了一次再一次,也不厭倦。

重複閱讀而每每得到新的體會或聯想,紅迷們大概都是這麼感覺的吧。

Saturday, May 3, 2014

頭殼壞之必要


頭殼壞, 真的是必須的。

注意:這裡講的,不是壞到生活得亂七八糟、顛倒混亂殘破不堪,而是勇敢地把被一般人視作不可能的夢想拿來好好努力實踐,把“壞”轉為“好”。

這裡說的是要敢於放膽去探索腦子裡萌生的夢想可以如可去實現、應該怎樣使它(們)成真。新世代流行的一句You Only Live Once,用來作為支持自殺性行為的說辭是可笑、可惡的, 但也不是沒有對的地方,至少如果用來推動自己努力追逐自己的夢想就會可能產生一些正面的影響。即便是相信有輪迴轉世,此生的條件和因緣也的的確確是“僅此一家”的,過去就沒有機會重來,應該好好把握才不會徒留遺憾。

每一步路都走得四平八穩,走一輩子是無聊的事,而且平平無奇簡直浪費生命嘛。頭殼裡有什麼怪怪的idea,誰說一定不能夠成功,自己給它判死刑未免自虐了些啊,不如把多餘的設限除掉,踏出一步、多一步、再一步……誰知道最後就走到一個完成的點上,就算是別人看綺麗沒什麼大不了的成就, 也是自己一點一點拼搏出來的成果。

到時候, 就沒人有資格說你“頭殼壞去”了!^^

美好,讓我繼續聚積雨水

勞動節假日下午,高齡95歲的台灣著名詩人周夢蝶離世了。我沒有特別愛讀詩, 更沒有特別留意過他老人家的作品,只是在看《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裡這位超級前輩的那一部禪意十足的錄影,頗有深刻的印象。
 
周公夢蝶, 一生活得如他的詩; 他的詩歌, 就是他的人生和美學最準確的寫照。
 
後來去搜索了有關他的視頻和文章來看,心裡虛虛的。不就是人死了才來關心才想認識, 那樣的一種矛盾又虛偽的迫切惡補?可是我還是悄悄地拂拭了我心底這位老詩人名字上的塵埃,話了一些心思去讀了他的一些作品。
 
《績雨的日子》是其中一首我非常喜歡的詩。
 
說這是情詩, 它又不黏膩綿綢; 說這不是情詩,它又透著飽滿欲滴的牽掛。所用意象是世俗常見的雨水和落葉,再尋常不過的一個景象竟然能夠變得那麼深刻、雋永,令人讀得微醺。

周公緩緩行過牯嶺街的身影,當中藏有怎麼樣的回憶, 讓他抒發出那麼美麗、纏綿的情愫?我呆望電腦屏幕,腦子裡輕輕飄起台北的細雨,似有似無,卻因為沒有遇過落葉而必須矯情地添加想像,再度心虛起來,但是又有什麼辦法?

記憶裡太多的細節,密密麻麻正如雨絲,只是我的心自然比不上大師的縝密和細膩,唯有藉著閱讀周公的詩句後感受心裡泛起的微波碎浪浪,又防腐聽見窗外有欲滴打下的呢喃,想著用意識的手掌承接一些握好,聚積點點易失/濕的美好。

在大師們一個一個離我們而去的年月,我們只有默默地珍惜著最後的一些時光,希望竭力體驗這些長輩的美好,盡量不感到過於遺憾而已。

於此,也希望周夢蝶大師一路走好,詩心不滅,承願再來寫下動人的詩句……


積雨的日子 /周夢蝶


涉過牯嶺街拐角
柔柔涼涼的

不知從哪兒飄來一片落葉
- - - - - -像誰的手掌,輕輕打在我的肩上。


打在我的肩上
柔柔涼涼的
一片落葉有三個誰的手掌那麼大的 - - - - - -
嗨!這不正是來自縹緲的仙山

你一直注想守望著的
那人的音息?

無所事事的日子。
偶爾〔記憶中已是久遠劫以前的事了〕
涉過積雨的牯嶺街拐角
猛抬頭!
有三個整整的秋天那麼大的一片落葉打在我的肩上,說:
「我是你的。我帶我的生生世世來為你遮雨!」

雨是遮不住的;
秋天也像自己一般的渺遠 - - - - - -在積雨的日子。
現在他常常抱怨自己
抱怨自己
千不該萬不該
在積雨的日子
涉過牯嶺街的拐角








Thursday, May 1, 2014

如果到了退無可退,怎麼可能還有希望?


我到某書店去,找到了要買的書,便去付錢。禮貌的店员頻頻道謝,我便順道和她多聊了幾句。店內生意如何實在不用多講,只是她分享了一件讓我有點吃驚的事。

一樣是中文系畢業的她感慨地說, 現在的學弟妹多不愛買書了,就算是上課要用的指定參考書也都複印了事,不會考慮買書。甚至有些課的學生, 只需要熟讀課堂powerpoint的筆記就足夠應付考試了,連書都不用碰,買書。絕對是浪費。

噢, 只需要PPT筆記嗎?這是不是真的?如果老師提學生印講義, 是不是連手抄筆記的程序也免了?應該不至於完全不需要額外參考書吧?我總懷抱希望,仍有好學一點的學生會自發地延伸閱讀與學習,而會去多翻翻書、讀讀文章?

會有的……吧?

離開書店時,我覺得有點暈暈的。不是真的要倒地, 而是覺得被一股失望沉沉地拖著。思想可能比較古板的我實在不能夠接受“只需要熟讀課堂powerpoint的筆記就足夠應付考試”這樣的授課方式。我很希望有人可以告訴我, 這是不是真的?很老古董的我很害怕,這個形式的“先進”其實是退無可退的退化。我不認為自己是盲目的形式主義信徒,只是相信完全不 要求學生去翻書挖掘知識、做研究,是多麼空洞、虛無啊。如果對於“書”的陌生感隨之加深,而這些學生當中又有人成為教師,他們會不會因為喪失閱讀書本的慾望以及鑑賞能力, 而忽略了鼓勵下一代閱讀的使命?

我一向容易杞人上身,抬頭望天總是憂心忡忡。可能事情沒有這麼嚴重, 可能一切只是道聽途說……希望不是真的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