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哪一朵雲?

Friday, May 31, 2013

為了變化而奔跑的計劃

做許多事都需要計劃,但是可怕的是計劃常常跟不上變化。


不斷奔跑,卻似乎到不了目的地,前路九拐十八彎, 還流沙一樣異動扭曲,煩死了……
如果只是說“煩死了”,就不去努力了,那也不是辦法,因為計劃總會胎死腹中,沒有翻身的餘地。

所以,不能夠輕易放棄喔,我告訴自己。計劃照做,腦筋要不停地轉,以變應變。

我死腦筋的毛病要改,這是必須。別把“執著”浪漫化了,那真的不是辦法的,也不是真正的唯美。要奔跑起來啊,或許那不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卻總是流動的。那就是關鍵所在。

為了變化而奔跑的計劃此刻開始進行,間中也有慢下來smell the flowers的時段, 開開小差,更換一下節奏,也是“變”,而且有趣……

嗯, 就這麼決定啦!

Thursday, May 30, 2013

最美麗的最後十分鐘

謝謝老天讓我今天如此安然、快樂。
平靜地度過了一個生日, 跨越一個門檻。


在最後的幾分鐘裡, 我打開心中的閘門, 讓溫水般的感恩灌入。
浸泡在這一小段時光的柔和舒適中,有助於讓美好持續。

但也要記住無常。

一切生滅都會過去, 一年的這一天來了, 就要走。
歡樂是過境的雲朵,好好欣賞, 便要目送。
何須憂傷?
但要繼續吧日子過得靜好、平順。

感謝每一位祝福我的朋友,我也很愛你們喔。
Thank you and happy birthday to me. :)


Wednesday, May 29, 2013

天天生, 日日死——寫給即將34歲生日的自己

 
 
《詩·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毛傳:“蜉蝣,渠略也,朝生夕死。”
 
 
朝生夕死的蜉蝣,生命週期那麼短,由開始到結束, 究竟會經歷什麼,有什麼樣的感觸呢?人活個幾十年,間中探問的不也和蜉蝣一樣嗎?最近我有一個想法: 我用這些年來經驗的一切,其實是天天循環的生生、死死。
 
睡下醒來,醒來又睡下——天天生, 日日死。
 
我選擇視每天為一場reset,一次重新啟動。昨日已死的自己, 今天再來,活得更好,也可能有些退步……重新啟動未必就會更好,也可能壞一些,但絕對和之前是有不同的。那樣其實就很美妙, 很奇異了啊。蜉蝣只有one chance,我多活 一天, 就多賺到一個機會了,有何怨尤之理由?
 
進入生命的第三十四個年頭,那距離我的“夕死”還有多久呢?我其實並不害怕, 也好不懷疑,我接下來會過得更好。不是賺大錢、升級加薪的好,不是更美麗、瘦身成功的好……我祈願的是我的性格、我的心性會更好。
 
把過去的不好的那個我永遠驅走,讓她死而不輪迴吧。
 
我給自己今年生日買的最後一份禮物,是劉若英的新專輯。我覺得我從她的聲音裡聽得見力量和啟發,明天, 我要好好感動一下。然後是又一次的“死去”, 生日過後的再度出發……我期待著一天一天的生滅。
 
祝福自己。Happy Birthday to-come.
 
 
 
 
 
 
 
 
 


Tuesday, May 28, 2013

沒有選擇的時代


現代生活,選擇太多,其實, 也越來越少。其中, 更包括被“逼”(“騙”)的做的。




就以下載和安裝電腦軟件為例。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各種電腦軟件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的便利。找到了適合的軟件付費或免費下載,彈指間便可完成,然而我漸漸發現,安裝時的“陷阱”還真不少。

一般上會很公式化地一一點擊滑鼠進行裝置作業,畢竟本來不應該是多麼複雜的事,可是問題就出在,軟件中可能十分巧妙地隱藏著一些其他“相關”產品或網頁的安裝許可選項,包括不少有的沒的、主要作為宣傳用途的“周邊商品”。如果不慎許可了安裝,要刪除卻不那麼容易。

雖說軟件安裝過程中確實有讓用戶“選擇”是否安裝一些程序,但似乎多是模模糊糊地敷衍過去,好讓人在混亂中“一不小心”便接受了多餘的部分。那些或許無關痛癢的部分,不會造成什麼嚴重干擾, 但是它們還是一種權益遭侵犯的證據。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太龜毛、太計較了,可是我始終覺得這麼糊弄用戶的技倆只能的是屬於這個時代的弊端。在資本主義主導的物質氾濫的場域裡,我有很多的選擇, 沒錯。可是, 我也在將自已放在一個被人擺佈和魚肉的位置上了……





同學們:民主就是責任(請自己擔當!)


在臉書上看到這張帖子時,第一個反應是大快人心!再來則是一個幻想:如果老師們能夠告訴學生這個道理, 那有多好!!!

小朋友們需要學習擔待自己的生活,為自己的行為和選擇負起責任。

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是學生現階段生命中的主要責任,沒有人能夠代替他們學習,若要求老師步步呵護、縱容, 如何可能學到什麼呢?然而現在不時傳出老師因為過度嚴苛而受到責難, 或是以減低學生壓力為名,要求老師處處退讓,連維持學生紀律的權利都捉不住,那才是真正的悲劇吧。

處在叛逆期的國、高中生會要求自由和“民主”, 抗拒被嚴加管束的待遇,但是有必要讓他們明白年齡不是允許他們任性妄為的護身符,老師有義務幫助和啟發他們, 卻萬萬不應該也不需要無條件地忍受學生版不負責任的學習態度。

我認為,“這是我的教室”是一個合理的呼聲,是老師維護職業尊嚴的合理訴求。他們在課室裡努力教授知識,帶動學生的學習,這絕非易事,而是耗時、傷神又費力的。好老師不怕學生學不會、問題多,但對於自己拒絕合作、行為和態度都惡劣至極的孩子, 他們卻可能感到無奈。而在教育出現被“商品化”趨勢的今時今日,如果老師沒有辦法“服侍”好他們的學生(顧客),他們有可能會被家長或校方責難。這似乎十分不健康的發展,卻似乎意識大勢所趨。

俗語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老師盡了責任,學生也必須付出努力,結果才可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成績。如果學生希望老師給予他們多一些自由和空間, 請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吧!





Monday, May 27, 2013

還有的那幾桶眼淚


有朋友說,看我的樣子,大概還可以多哭出幾桶眼淚。

真的麼?這想法令我有點驚愕之餘,還不禁覺得有點好笑。是腦殼壞了嗎?沒有吧,我很清楚這可能是用於我,起一種detox的作用——排出憂傷和鬱悶的餘毒,才能夠準備好進行下一步的內在修復……

讓體內流出的淚河衝走過去的累贅顆粒,塵埃、沉積物都好。它們漂流在眼淚上, 流向再也不復返的遠方。 遠方——在無法丈量具體距離的模糊方位存在著,又似乎並不確實存在, 因為它總需要人用想像力的支撐,設定它的範圍,好用來丟棄那些不再珍貴或重要的東西。

允許自己開懷哭泣,釋放壓抑的情緒,傾倒封閉的鬱結浪濤……洗滌好髒髒舊舊的自己,方便迎接新的經歷和收穫吧,我想。

但是, 要幾桶那麼多喔?我是被“看好”(能夠哭那麼多那麼久), 還是被期待能夠全然卸下所有的負擔?也許兩者都有,也應該是那樣啊。就不要刻意遵循什麼世俗的約束,什麼無聊的自律、克制……

我眼眶周圍的旱漠幾乎快忘記了濕潤的感動,那麼久, 那麼久沒有, 好好下雨了。


Sunday, May 26, 2013

出走計劃中


我在計劃一場出走。

腦子裡線路四下擴散、交叉、匯聚……歸結出的是一份在胸中溫熱地飄蕩著的流浪慾望。
處理完北城的事務就可以踏上旅途, 離開熟悉的安逸,繼續奔走陌生地。

把握時間南下去吧,那裡應該藏有會令我驚喜的草根生命力。至少我對那個空間總懷抱如此的想像,並暗暗期待造訪。我也確實曾經為了感受那裡的文學氛圍而做過短暫的逗留(劉姥姥如大觀園那樣衝進現代文學館看展,邊看邊不斷讚歎著……),但是那怎麼會足夠呢?

要出走,我就必須做到離開自己……到達南部, 就有那麼一種關鍵的象徵性,代表我向不同體驗的跨步。行囊裡塞滿了期待, 還有一些留白的心情,怎麼填上、填上什麼, 都留給旅程。

我在計劃的出走, 慢慢裝載起一些預設的里程碑和目的地, 未必都會實現, 未必都會抵達。也許留有一些小遺憾, 也許埋藏一點“待續”的伏筆,不一定要用足跡cover每一寸土地才算完滿,定義寬鬆一些,行腳可能走得輕鬆一些。

何必緊張?何必焦慮?一步步在出走中前行(或後退幾步跳個chacha未嘗不可!),該記住哪些、會忘記哪些, 隨喜吧!


Saturday, May 25, 2013

日常·日長·日償——當下觀自在


達賴喇嘛如是說:

"There are only two days in the year that nothing can be done.
One is called yesterday and the other is called tomorrow, so today is the right day to love, believe, do and mostly live. "

我極贊同,也感恩有如此的提醒。今日是最實在的,此刻更是唯一可以確切把握的。之前,它是不可知的“未來”;之後則是不可改的“過去”,當下,它就是最純粹的here and now。

可是要活在當下, 又是那麼不易。因為信仰明天又迷戀昨天的痴病太重,無明蒙住心眼的日子太多了……陷入黑暗時,伸手想捉住的浮木, 不是虛假不存在的想像之物,就是太快完後溜走,總之,沒救一般。

那要如何是好?


要自己多低頭看看日常吧,一日之長裡的驚喜不少,即便是最普通平凡的時刻, 也可能蘊藏一些不注意就“走寶”的精緻細節,或是能夠讓最無趣無奇的一天顯出妙處,成就一天裡令人愉快的補償。

我確信:觀看在於肉眼,感知在於心眼,如何利用都在自己的選擇。








 


Friday, May 24, 2013

我要感恩的……


是佛陀教給我的條條道理。
是生命賜予我的種種學習。
是父母懷抱我的濃濃關愛。
是朋友溫暖我的頻頻鼓勵。

是自己提醒自己,要記得心存感激。

有關感恩, 我時常忽略、推拖、最後忘記。給的藉口往往是時間不夠、精力不足……還有“下次”“以後”可以追趕……(真的是這樣嗎?)還是歸根結底的誠意不足呢?可怕的是當恩情“債務”越積越多而不自覺,虧欠太多身邊至親至愛的人都沒有意識,渾渾噩噩過日子,還會不時埋怨“沒有人關心”。

簡直就是肉眼看得見,心眼卻已失明的悲劇。

我在剛過去的一段不長不短的日子裡,不斷經驗著起起落落,幾度想著還努力來幹什麼呢?處於谷底的存在太強大有力,鋪天蓋地,掙扎看似無用而我只有被拖住,不得動彈。可是這就是我的死刑了嗎?我不能放棄的理由還有很多啊,他/她/它們就是我感恩的理由。








Thursday, May 23, 2013

多彩的碎片——後創傷的生命修復


當不能夠立刻走出哀傷的覆蓋網時,啟動自救,特別重要。
不是說哀傷就必須無力,無法為自己做些什麼,那可能才真正致命。

要fight back,要動手處理那些四處散落的碎片, 撿起來, 可以的都先撿起來吧。
這些碎片都是色彩繽紛的,因為包含著不同時間點的回憶,其中喜怒哀樂皆有。
修復後創傷的生命,其實不能夠著急的。也不是刻意緩慢。盡量在難過的狀態裡把握住可以撐起自己的支點,用心去摸索,大概會有出路的。

我頻頻給自己這樣的鼓動,在凝視著我面前多彩的碎片時——要求自己去想,我能夠為了自己做什麼呢?
且不論碎片會不會粘粘成另一個完整,它們的零落需要歸整。
正如失序的人生需要再度統合起來,這是必須做的……

Tuesday, May 21, 2013

當藝術能“發生”……

“The object isn’t to make art, it’s to be in that wonderful state which makes art inevitable.”
—Robert Henri



我不斷殷切期盼的,是島國有朝一日能夠發展到"that wonderful state which makes art inevitable"——藝術“不可避免”地發生。這並不是說, 藝術家滿街跑、藝術作品四處都是,也不是說要“藝術”二字成為一切的代號。更重要的, 其實是看不見的:氛圍。那摸不到、捉不著的隱形收穫,真的是最重要的嗎?

這個理想的氛圍, 其實更象徵了一個優雅、優質的社會的產生。能夠允許, 甚至催發藝術事業蓬勃發展的社會,必然有著健康、自由的空氣。讓有創意、有想法的人們有許多機會發揮所長,散播他們的熱情。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是毋庸置疑的,或許會有良莠不齊的現象出現, 但是大體的趨勢應該是越來越進步的。

那氛圍裡有著人與人之間的互敬互重,還有對於人文價值的重視。藝術和生活不可毫無聯繫,更不應該蓄意脫節。我想像的wonderful state,真的要是能夠令人對生命充滿wonder,且滿懷驚喜地來創造美好。

我在有生之年,能否看到這樣的社會出現呢?






 



我不會寫小說, 我喜歡寫散文

 
 
昨晚, 我思考了許久:我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寫“散文”?
 
仔細讀完黃錦樹教授語重心長的《文心凋零?》,討論抒情散文的虛構和這如何有損其本質的問題,開篇已經動人:
 
抒情散文以經驗及情感的本真性作為價值支撐,文類的界限就是為了守護它。讀抒情散文不就是為了看到那一絲純真之心、真摰的情感、真誠的抒情自我,它和世界的磨擦或和解。這興許是中國抒情詩遺留下來的基本教養吧,那古老的文心。黃金之心。

回想自己投入寫作的過程,我一開始沒有太在意文體和其特質,因為完全沒有理論的架設支持,而是完全隨心所欲。恐怕我最初所寫的都是“作文”吧,模糊尷尬的似是而非的東西,但是喜歡了、滿意了就投出去。直到我漸漸有了概念,以虛構為根本的小說, 我是寫不出來的——完全沒有能力串聯細碎的情節零件成有機的故事整體,跳躍跳tone得無可原諒。倒是心中的情感總是豐富、有細膩的有澎湃的,很自然的貼近以真情實感為底蘊的“散文”,便安心地轉向進入這個跑道繼續奔馳。
 
我不是很厲害講理論、做考證的人, 卻絕對絕對愛讀愛寫。十幾年來的書寫在不斷吸收和消化許多作家的滋養中進行,絲毫不疲憊, 也越來越能夠應付所謂的“瓶頸”。每每遇到什麼writers' block,就退一步(或更多)去觀察、去體驗、去思索生活,生命泉源無私無盡的靈感供給以多種形式現身,看下筆的人如何詮釋、臨摹。
 
真或假,我不太顧慮辨別。但是憑靠個人經驗來說的話,完全虛構的哀愁或喜悅, 我都會寫得螺絲滿滿的吧。
 



Monday, May 20, 2013

陪孩子用腦, 不是對他大吼喔~


剛才出門辦事回家路上,一對母女迎面走來。女兒身穿幼兒園制服,手裡拿著一瓶乳酸飲料和吸管,正邊走邊在掙扎著要撕掉習慣的包裝紙……

那母親十分不耐煩地提高聲量對小女孩丟了一句"Use your brain!",然後搶過女兒手中的吸管,大力扯掉包裝,塞回女兒的手。女兒有些錯愕,但沒有回應。我只覺得心中一陣悲傷襲過:這是哪門子的教育啊?!

一句簡短的“Use your brain!”多麼傷害小朋友不說,對於孩子起了幫助嗎?

我明白那位年輕母親的出發點,但是要鼓勵孩子多用腦子思考,主動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靠的不應該是那麼蠻橫的方式。一些家長可能過於呵護孩子,許多事都幫他們打理,結果釀成孩子過度依賴父母、不愛動腦筋的壞習慣。可是矯枉過正也不是理想的做法,沒頭沒腦地要孩子“獨立”、“自理”,對孩子是不合理的要求。

我想建議的, 是比較折中的做法。盡量花一些精力和時間陪孩子用腦,通過提問和提示引導他們思考,這麼做可能很費時, 但是我相信是值得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接觸新事物,學習新的技能,一些容易, 一些則比較困難。因此,他們很可能需要家長的從旁協助和指導,耐心地伴隨他們更有信心地掌握新知識。

別只是空泛地叫孩子“用腦”,和他們一起探索吧!好好幫助他們,這一個小小的努力,可能讓他們受益無窮喔!


Sunday, May 19, 2013

科技帶來的禍/福?

 
老實說,這張圖令我有點錯愕。
 
卻並不陌生。
 
投影電腦簡報的熒光幕恍若舞台上的明星,底下的粉絲們爭相掏出智慧型手機不停地拍照,下一張、下一張、下一張……從某個時候開始,一些學生想到了這個“變通”的做法,取代很old school的抄寫筆記。
 
這是福,還是禍呢?
 
當我回想自己上學唸書的經驗,手抄筆記是苦樂參半的。一邊聽著老師講課, 一邊馬不停蹄地搖筆桿,或記下重點, 或成句成段地抄。手當然會酸, 眼睛當然會累,可是沒有別的選擇啊。不過事後想起來,不能否認,辛辛苦苦抄下的筆記還是有價值的,因為至少我一定會更加珍惜自己一個字一個字記下的筆記,溫習起來也更有動力。那些鬼畫符一樣的字跡還包括了自己發明的一些符號(只有我看得懂吧, 呵呵),不無趣味。當然, 我的年代沒有附攝像功能的手機,所以不可能有人有機會享受此“便利”。
 
時代變遷,科技進步,“便利”可輕鬆解決掉過去一些labour-intensive的作業。無論是以文字為主的筆記, 或是需要多一些功夫繪製的圖表,現在按鈕一按,就可不費吹灰之力地拍下存檔。課後上傳到手提電腦或直接在手機上閱讀,方便快捷。減去狂抄筆記的負擔後,上課更輕鬆, 學習更有效……一定是這樣子嗎?

抱歉,我還是比較old-school的。

可是也不要誤會, 我不認同盲目地抄寫滿山滿谷的筆記,一直到學生完全無法聆聽老師解說的程度,那簡直是在浪費時間。然而這種全數依賴科技的做法也令我擔憂,因為這裡涉及的是一種很可能產生的false sense of security——上課的筆記我都有了啊, 只要下載就好啦。萬一(總是不怕一萬, 只怕萬一)電話突然發生故障,裡頭儲存的數據都消失了, 怎麼辦?另外,若同學因為惰性而總是拖延下載和閱讀筆記,那麼也沒有辦法啊(當然, 受潮的也可能不讀的)……

歸根結底, 我想我的不安還是與“態度”有關,對於學習態度的問題。太輕易地得到所需的筆記,太不勞而獲, 就不懂得珍惜吧。很理所當然地覺得科技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個人實質 的努力會不會因此貶值了呢?我會擔心這個喔。

可是事實也證明,科技的前進之浪勢不可擋,過去是回不了的,老古董的做法終將被淘汰。這, 是最自然的了,是福是禍,都不在個人的控制範圍內。









不再理所當然的


不單是我, 許多朋友都抱怨:Common sense is no longer common.

最近和不同工作領域的朋友吃飯聊天,大家都免不了發出類似的牢騷之聲,說職場裡出現太多做事方式怪異或是態度惡劣的角色,出自其手中的“作為”小則平添其他同事的不便, 大則惹出需要浪費時間和經理善後的狀況,使人躲避不及,又無法理解。

她不是不知道這份工作需要multitask的,怎麼就是那麼輕易就以“壓力太大”推脫責任?F憤憤不平地敘述信賴同事愛理不理的態度如何造成困擾時說道。上司甚至告訴我, 對她你要sensitive一點, 不要兇她喔……F光火極了,我沒有兇者小妹妹喲,大家忙死了,她卻一問三不知地坐在一邊什麼也不做,說她兩句就整個公主病發作告訴上級她“學習能力比較差, 感覺壓力太大”!簡直沒有common sense啊, F驚呼。

對於工作的基本責任感, 似乎也在日漸稀少了。另一位朋友C提及同事中有人直言只要做好門面功夫就夠了, 根本走“花瓶路線”並毫不諱言。還有人推卸責任的手段直達大師級,令人傻眼,連上司都被牽著鼻子走。工作堆積如山,視而不見的人袖手旁觀,有些良心的就得全權負責承擔,這樣公平嗎?

事實不爭,太多事情, 已不再理所當然。我聽完她們 說的,反應只能是不寒而栗。並非我不知道或否認這些“殘酷”的現實,只是心裡總覺得不平:努力工作, 真的不流行了嗎?

我比較笨,因此學不會的事情比別人多吧。






Thursday, May 16, 2013

靈感與零感之間(2)

我從小就是一個有點奇怪的學生——我愛寫作文。
 
當同學們為了要寫作文叫苦連天,我卻是欣然接受的,而且樂在其中,多花時間也完全不在意。中英文作文都沒差,它們都是我的文字遊樂場,一個個故事亮相的舞台。我還有一個小小的“秘密招數”, 就是故事的翻譯。中文作文裡的故事碰上英文作文的題目契合, 我便會進行“回收”,但是一定會稍作加工、潤飾,沾沾自喜的。
 
故事不一定都輕而易舉地出現腦中,信手拈來,有時候要寫出滿意的作文也必須經歷掙扎。可是我就是有毅力堅持下去(同樣是做功課,解數學題就必然令我想火速逃走),更有點自虐地總想著要寫出比一般特別的文字,且絕對不重複使用情節。靈感降臨的時候, 我最開心了,因為又到了把腦中的畫面付諸文字的魔術時刻,是踏入發揮創意的自由場域的美好時刻。

【跌一跤就要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面來論析其成因、經過與後果——中毒太恐怖了吧】
 
後來為了應試,寫的多是議論文或新聞讀後感這種比較“知性”,或帶有一定規格和架構要求的文章,我心裡常覺得“好八股”,不怎麼喜歡, 可是始終都乖乖地寫了出來。老師傳授的“公式化”架構就跟吧,前因後果、來龍去脈要求嚴謹處理、清楚交代,還有“論點”、“論據、”“論證”這些術語四處飛的時代(現在莫名“懷念”,都覺得可笑了),令我有些痛苦。

一頁頁的八股文, 寫起來容易“零感”,可是乖小孩就是死心眼,寫啊寫啊,還努力想著有沒有別與一般的論點來“加分”。後來我教書的時候, 都覺得矛盾——一方面很想鼓勵學生多天馬行空寫故事(最基本的連貫性和邏輯性的要求不變),另一方面有礙於考試的利害關係,就必須訓練學生寫議論文和新聞讀後感。

不要說小朋友,我, 都害怕那玩意兒。

高中時代開始寫作,簡直就是很叛逆地和八股文說再見,文字風格走得怪異、奇特,大多與愛讀的文學作品有關。 我愛綿密的文句、強烈的意象、意識流、細節與瑣碎……可以漫無目的卻行過千里的書寫最吸引我投入, 與其一同漫遊。我寫的也這樣,喜歡隨性隨意,任 那叫做靈感的小溪涓涓流過。

我想說的是,我真的害怕現在勢力太強大的八股文會謀殺了作文這件事,作文本該是表達自己的管道之一,現在卻像肥胖者的心血管, 堵塞得緊了。

靈感無法呼吸,就歸零了啊。
 
 

靈感與零感之間(1)


過去多次和學生討論過“寫東西沒有靈感”這個問題,說到“舉一反三”的道理時, 小朋友常常面帶無奈、唉聲嘆氣的樣子。 怎麼, 很難麼?你們和我頂嘴、抬摃的時候,頑皮點子、妙語如珠的連環發射, 那就是舉一反三啦!

他們埋怨的是:要寫出來的,就是難;要針對嚴肅的課題去“舉一”都難死了,“反三”就別提了。

所以,要靈感是沒有啦,“靈感”就很多!

靈感與零感之間,滿山滿谷地塞了些什麼阻隔物呢?我常常會琢磨這個問題,甚至捉過不幸“路過”的小孩來盤問,結果都有些不明所以。

救命啊,老師,我就是寫不出來啊!!

用英文呢?用英文就寫得出來嗎?我把砂鍋砸在孩子面前——死命問。

小孩想逃走,又心虛:嗯,用英文比較好啦!

被認為“好奇怪”的老師當然只好放走他,繼續想。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明顯的障礙,阻撓孩子的思考與寫作, 一旦進行不順利,孩子容易感到厭倦和煩躁,結果衍變成排斥心理。不喜歡也想寫,更糟的是,不喜歡也不想“思考”。


極有可能,靈感和零感之間,只有沙漠一樣的空曠。無法種植出任何植物,是氣候是土質的關係導致的,然後就算有人居住也不想動手種什麼了(嘗試都會失敗啊!)……結果就是從滿滿的無奈開出來的無疾而終。

零感, 真的無法增值?真的就是只有再往負數滑落的可能?靈感,是只開在天堂的出世芳華嗎?只有少數有幸者能夠聞其香、賞其美嗎?

不公平吧。我想。

不應該是這樣的,我有一份多年來沒有法子改掉的拗,就是相信每個人都有“寫”的能力。能力當然有多寡之分,可是潛力總是在的。活蹦亂跳的孩子在用他們的能量感受生活、認識世界;安靜內向的小孩也有他們閱讀周遭環境和自我生命的方式,誠然, 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侃侃而談、文思泉湧地寫出所思所感, 可是不該早早就扼殺了他們這方面的才能吧。

我曾經懊惱與於學生無法舉一反三、集思成文,現在明白卡住的可能就是“舉一”這一點,要是能夠引水為助力,沙漠開花還是有可能的。怎麼引?引多少?老師還要實驗一下。可是啊,就算是沙漠,地底下也可能藏了寶——生機勃勃。

零、靈之間,還是可以跨越的。





Wednesday, May 15, 2013

禮貌/行善大使:我不干了!


今天,一個許多新加坡人熟悉的“公共人物”遞交了他的辭呈,說“我不干了!”
乍看之下,這位禮貌/行善大使的舉動使人措手不及,丈八金剛摸不著頭,可是本性單純、質樸的他在辭職信中很清楚明了地解釋了自己:他累了,經過三十年的任勞任怨——從推動禮貌到鼓勵行善,孜孜不倦的用心叮嚀恐怕遭人厭惡或者不被理會,新加坡人是“教不會”的嗎?

Singa Lion最後說道:"W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ociety we encourage and create. It is our choices that determine who we are." 意味深長的“最後一次叨唸”,頭也不回以前的貼心提醒。畢竟30多年的感情吧,他不是真的死心了, 應該不會狠下心走人吧?他表示已經無力面對我國的環境,恐怕太多人真是屢勸不聽,使他感到挫敗不已?

可憐的全民大使,他的貢獻被人們重視嗎?今天聽電台廣播談論此事, 論及大家印象中的Singa,有聽眾撥電進來表示不捨,還高唱過去的禮貌運動廣告歌曲,整個進入回憶模式……我想, 在意Singa以及他所代表的價值的新加坡人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在相當的程度上,一些國人確實忽略了禮貌和行善這類“不值錢”的價值觀,間接傷害了Singa的心吧。

事到如今, 真的也只有默默感謝他的付出,反省己身的過失以及還可以改進的地方。最後, 祝福終於死心不干的Singa,日後幸福。




















誠心祈願

 
 
再過三週,我將身在台北。
 
6月7日舉行論文口試,通過, 就算是了卻一個大大的心願。
 
這一路從新加坡到台北,從2008年秋天到今天,接近五年才要走到盡頭,苦多還是樂多竟然分不清楚了?說不出答案的才是真正的深刻,且行且感,總有更多的是難以言說的觸動。我撰寫有關創傷書寫議題的論文,從理論和文本到生命的經驗,透過自己的方式和命運的九拐十八彎得到了不少體會。是喜也是憂, 是好也是壞,人生的縮影在這段經歷之中,這個階段的我從頭到現在(仍不敢說“尾”)已經是脫胎換骨、斷經濾血——經過解構與結構的了。
 
我曾以為, 我會半途而廢。 在最艱難的時候, 放下放開, 然後帶著悔恨結束。結果, 我很慶幸我沒有這麼做。 因為有愛我的家人和朋友們的鼓勵和協助,有形無形, 在我身邊喊話打氣(包括貼心的嘮叨……)或遙傳心意,這些都為我護航,給我力量。還有自信。那一直搖擺不定、柔弱無力的東西總算也被我捉住,要他挺胸抬頭、驕傲站定。

能夠做的, 我都努力做出來了。最後一次為這個學位拼搏,一定要圓滿完結。我沒有別的什麼可以用來表示決心。只有文字。

無論如何,文字永遠陪著我。我祈願一切順利的誠心,在這裡。

2013年6月7日,上午10點,中文系會議室裡,為《九〇年代崛起台灣女性作家的創傷書寫——以鍾文音、郝譽翔和陳雪為例》碩士論文口試奮力一戰……




Tuesday, May 14, 2013

真正重要的


我深信:由於種種劣根性的存在,人總需要那“當頭棒喝”。

不痛, 就不醒;不重,則不會刻骨銘心。敲擊在頭上的棒槌提示著我:啊!事情就是這樣的吧!站在人生需要做抉擇的點上,那個人稱的“命運的十字路口”,是左是右都好,結果也只有進沒有退。我認清了這一點,便開始思索。

最重要的事, 是什麼呢?

  1.  “錢”途:其實還好, 養活我的不需太多,買書這件事是最大花費吧?XDDD
  2. 向上走的前途:其實也是還好,我自認不是管人理事的高手,不搞亂自己的事情就很幸運了?>.<
  3. 滿足感:有人說過我太貪心,你覺得你所有的“文青”理想真的能夠在這裡實現嗎?大量豐富的閱讀、天馬行空的創意寫作……自己樂在其中還差不多,別痴心妄想了……
真的是這樣嗎?我是曲高和寡的?嘿,我甚至有點懷疑, 我是不是不太正常,或者真的是怪胎一隻?我覺得我就是想把文學的無限可能性打開來,給孩子們接觸的機會吧。我認為應該在進行語文教育和人文素養的培養方面, 應該更加尊重教材和教師的專業——若為了要趕進度、拼教學量的“業績”, 我就不能夠認同了。

有朋友問我會不會害怕或排斥語文基礎比較弱的學生, 我的答案絕對是“不”。認清現實的一個關鍵部分, 就是承認現在的狀況便是如此:在以英文為主的大環境裡,孩子的中文能力會受到影響,學習的興趣可能不那麼濃厚,可是這並不表示老師就可以隨便應付了事,測試考核的機制也不該鼓勵或帶動填鴨式的教學傾向。面對差生, 我可能無法以我慣用的方式高談闊論, 但伴隨他們慢慢進步, 進而消除自身對這個語文的偏見,於我也是樂趣和收穫。因此, 沒有什麼好怕的吧。

回到自己的思考關鍵上,我想說的是, 基於一種自私的考量(在此必須十分坦白),我必須確定我做出了選擇後就不要再猶豫或退轉。 因為人生不應該浪費在來回踟躕,而是一步一步的堅定向前。還有, 一旦我堅定不移, 我就有辦法將所有的力量和努力用在我的對象身上,事半功倍。

不是嗎?













Sunday, May 12, 2013

經典教育——“好/老東西”的新包裝,能治好病麼?



提到“經典教育”,大家大概會想到《三字經》和《弟子規》。近年來,讀經的風潮不斷,總不乏教育者想到借助“溫故知新”的力量,為今時今日的孩子們進行更有效的品格教育與價值觀的灌輸。
 
這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在這個新事物、新誘惑不斷湧現的年代,在過去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美德傳承面臨實在的危機。“禮義廉恥、忠孝仁義”的古訓逐漸遭到忽略,甚至瀕臨被遺忘。讓學童接觸具有正面教育作用的先賢智慧結晶,成了最後的一線希望之光。有些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也認為,經典所給予的熏陶有助於減少孩子所受的壞影響, 對解決社會問題很有積極的作用。

經典是萬靈丹?能除百病?

我想提出的是,針對經典教育的成效, 應報以的期待問題。不管是《三字經》或是《弟子規》,它們都不該被視為絕對的萬靈藥,只要灌進孩子們的腦子裡就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如果孩子們能夠真的效法古人的良好行為示例,那固然是好事,但是過於苛刻地要求他們在不完全理解的情況下接受和復刻所讀到的一切,也實在不妥。更糟糕的是,如果因為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使他們厭惡所接觸的經典, 就真的太可惜了。

如何將古人的智慧和美德巧妙地灌輸給我們的下一代,關鍵之一是讓學習者不誤以為自己在被逼接納食古不化的“老古董”思想,而激起叛逆的反效果。這裡的拿捏格外重要,不宜操之過急,以避免矯枉過正。

讀經典, 不是增負擔;學經典,應該得益處。



最初的地方



【背景音樂播放:伍百+楊乃文合唱《最初的地方》

一場搜索的發生。
要找尋的是一個我曾經很熟悉的地方, 就是那個被稱作“起點”的地方。
這些年年月月過去,對於它我已無可避免地陌生了,多有不忍也漸漸生疏、隔閡了。

但是, 我深深感受到, “回去”的必要。
在我的靈魂還沒有完全被完全腐蝕之前,回到那個遙遠的起點——就算只是一瞥也已知的啊。

最初的地方, 或許沒有此所在, 而僅是概念。
一個idea,一個thought,隱形的寄託可以給予莫大的撫慰,甚至難以預測。
最初的地方,甚至沒有具體名字和方位,隨時可達隨時消失,神秘而詭異。
那是其魅力所在,最如赤子的狀態,沒有污濁沒有歪曲沒有失落……
一切的好, 一切的美與善皆聚集於此,醇厚至真。


最初即最美,我, 卻回不去了吧。


Friday, May 10, 2013

如果我們的課文講究“本土性特質”,就也該有我們的“國民作家相談室”


早前在翻閱五月號《聯合文學》時,偶然被這個名為“國民作家相談室”的欄目所吸引。

什麼“國民作家”呀?其實啊,這欄目做的就是介紹在國高中國文課本裡篇章的作者。他們是台灣本土的作家, 可以是專職的寫作者, 也可能是學者。他們的文章被收錄到教科書,各有原因, 各有作用,當然更重要的是, 各有特色。那麼文章後面是什麼呢?那裡立著的人影, 就是作者嘛。認識作者, 不限於知其姓名、國/祖籍和隨便兩條無關痛癢的資訊,我認為花一些時間, 用一些篇幅呈現出更有意義的面向——如創作理念、個人的文學養成和學思歷程, 甚至是對該篇文章的某些感想。

了解作家講解創作背後的細膩想法, 不等同於要求學生死背“寫作背景”,而更多的是帶學生走進他們不熟悉的新天地。閱讀不應滯留在作品本身,更深入剖析則可能帶出不同的發現,增加趣味。

我國的語文課本也收入本地作家的好文章,若要更加予以重視, 何不考慮花一些心思以更人性化、更近距離地將作者們介紹給孩子們, 或許能夠開啟新的可能性?








Wednesday, May 8, 2013

甜蜜陷阱



最近臉書上玩Candy Crush Saga的朋友好多。
 
拼命將糖果連線、爆破……寄出"lives"或"extra moves"給志同道合的朋友們,不亦樂乎。
此遊戲還有手機應用程式供免費下載,之後,走到哪裡都可以看到緊握手機、低頭crash candy的男女老少。無論是在巴士上、地鐵上、餐廳裡都有。站著的、坐著的,各形各色的姿態。
 
它簡直成了“全民運動”!
 
今天下午我看到了可怕的一幕:一個女生在地鐵上開始玩手機版的Candy Crush Saga,投入到忘我的境界,下了地鐵還是目不轉睛地邊走邊玩,根本沒有注意自己前頭的動靜。她跟著人群走啊走,玩啊玩,差一點就滾下樓梯!!!我的媽呀,這麼入迷喔?!幸虧她及時意識到危險, 才沒有釀成“慘案”。

不過這個“甜蜜陷阱”真的太可怕了, 不是嗎?
 
 
 

不斷挖掘沃土深藏的寶藏



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現“發問”的美好,早已忘了。

之前其實曾經相當焦慮、鬱悶, 因為沒有“答案”就覺得不安穩, 半天吊 的話絕對不會有心情看風景。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便越發明白要事事有答案真的很難很難, 那麼執著不就是自找苦吃麼?

苦, 吃多了, 會怕的。

結果弄清楚了: 問與答, 就如影與光, 是相伴隨行的。它們一起構成了人一生挖掘不盡的寶藏——知識。有問題就是在思考, 有答案也並不絕對就是結束, 可能下一個問題還在轉角等著與我相遇(機率很高),再啟動一次奇妙的發掘探險,尋寶、淘寶、得寶。

這麼想, 真的會比較開心。很單純地就那麼快樂了起來,接著迎接下一個問題,挖掘下一顆鑽石……

(今天心情特別正面和阿Q吧^^)



Tuesday, May 7, 2013

幾乎被遺忘的苦行

 
昨天,我和父親閒聊,恰好談論到唐代玄奘法師西行到印度取經的艱險過程,那當中難以想像的煎熬與障礙,以及是如何強大的決心在大師心中支持著他,是為東土眾生取回殊勝經典的宏願與大愛引領他一步一腳印地翻山越嶺,直達印度。
 
今天翻閱早報,副刊正好刊登這則報導:退休電機工程師鄧鴻瑞,因感興趣而沿著義淨大師取經的原路先後尋訪遍布中、泰、印尼、印度等地的不少佛教古蹟,並撰寫了《尋找義淨大師的足跡》一書。我心中不禁讚歎鄧先生的毅力,也感恩有這篇報導讓我可與父親分享,作為我們之前話題的跟進。

我和父親, 當然都對如玄奘、義淨、法顯等法師不怨勞苦、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懷尊敬、感恩之心,同時我們也想起了一些偉大的探險家如哥倫布和鄭和。在他們所處的時代,熟悉的國土外隱藏了無比巨大的未知與危險,踏出去的心理跨越已經是飛蛾不易,表現在科技局限的具體困難更是會令許多人望而生畏。那麼遙遠的目的地、那麼辛苦的路程,途中險阻重重,無可想像。

可是這一個個“踏出去”——這一樁樁“苦行”,在個別的時代,對於個別的人, 又是必須的。因為所追尋的東西就在那遙遠的目的地,路程的磨難又是無法避免的修行與學習啊。他們最終做到了,通過了試煉,留下了鐫刻在史冊中的動人故事。這樣是值得的嗎?或許沒有必要去問“價值”吧,因為這一切無以計量,都是當事人心中一個理想、一個心願、一個堅持、一個信念。

我們不該忘記有這麼些古今中外的偉大足跡,在某個時代裡烙下留給後人的提醒。我們現在擁有太多的便利和速度,一步一腳印的苦行,不可能再“流行”起來……我們唯有,用心記憶。

Monday, May 6, 2013

光明與黑暗

 
 
光明與黑暗之間存在的,已經是很老很老很老的梗了。

曙光出現前必須經過一番坐在黑暗中的等待,必須忍受痛苦的煎熬和焦慮,方有資格修的正果。如果沒有在冷冷的孤獨守候中喪志或放棄,那一絲從縫隙裡直刺出來的光明就是勝利歡呼的理由,然後是光亮在充滿空間後擴散開來的亮度,比較溫和比較平均……

大家總認為,關鍵是等待。

過程中“必要的陣痛”一定要咬牙忍下來,不能輕言放棄。有人或許會操起工具, 甚至徒手, 要在岩壁上敲出裂縫,催促光明的提早到來。由血、汗和淚交織的壯烈在森森無光中,還有呼喊,以及背景裡更多無奈的嘆息。

沒有神力出手造成的突然爆破,人唯有默默等待曙光。有不安於斯者會鼓譟起來,但是未必有用。可是就坐以待斃嗎?不行。在黑暗中接受“看不見”而閉上眼睛, 遲早會昏迷吧。然後可能就叫不醒了……

在黑暗裡昏迷,永遠不再信仰或是忘記了有光明這件事,才是最大的悲哀與自棄啊。

所以,梗老是老,卻是生存的智慧和真理。守得過黑暗,最後一定會看到曙光。 是你看到?是你的後代看到?終究, 有人會的。

加油吧!!!!












Sunday, May 5, 2013

如果肚量可以“吃”出來,那會是多好的事



我說的“肚量”,當然不是指胃口,而是對人寬容的限度。

小時候聽到“宰相肚裡能行船”這句俗語,總會噗哧,想像一個穿著官袍的胖子,悠然自得地拈須微笑,面對何等困難或小人都能夠處之泰然,不亂風度。

而且胖的, 感覺上真的比較能夠做到以上的大度(肚?)。

每天發生在生活中的惱人大小事不一而足,甚至“禍不單行”、“接二連三”、“三五成群”……衰透了就想發洩在不幸路過或涉案其中的某甲,大吼大叫或是暗懷怨恨——總之都傷身傷神,更可能傷感情。

多年來為遇到的瑣事鬱結、惱火的經歷無數,無名火起灼傷自己的經歷更多。因此我很想把坦然應付的肚量給好好培養起來,可我當然不想變成胖子,也不要因為膽固醇超標而健康亮紅燈。得不償失啊……

火氣起來時,做幾下深呼吸吧?離開“爆破現場”去冷靜一下?喝一大杯冷飲?這些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功效也不持久。如果吃個什麼就可以養出肚量,那該多好~

哈!痴心妄根本無用,還是多多提醒自己,發生狀況時要有意識地退一步看清事情的真相,不要光是扯嗓子、亮爪子……傷人不利己的“自然反應”要不得,再難改,也要一直努力啊!

要記得: 肚量, 是可以修煉出來的,用心用時間是必須的。

Saturday, May 4, 2013

旅程, 就是幸福



鍾文音老師的<西藏幸福書>是我昨天早上閱讀的第一篇文字。老師對西藏的愛不言而喻,也源遠流長,情感溢於文中:

然而西藏的幸福又非是一般世間認定的幸福,不是物質的,也不是愛情的,而是確確實實的那種打自心靈的滋潤與犒賞。或者旅行裡常遇挫折感(因為西藏面臨觀光化所帶來的文明失落與人性價值的變異),或者有可能因為旅行無法照原來的設計行走,但意外的旅程卻往往是更美的:可能一個偶遇之行所遇到的山林小孩,他帶我去訪其家而讓我的回憶無窮,或者在某個經院的寧靜午後,回響於心中的覺性體驗。

……

故西藏的幸福書是因為心性與地靈的山川融合,彼此震盪,所帶給我的幸福感,這是不會變質的幸福。

來自大自然的幸福感,不附加防腐劑,是最清新、透亮的。

迴盪在心靈與外在美景之間的優美旋律具有洗滌塵囂的奇妙作用,那是不用耳朵聆聽便能夠
深深體會到的安撫和寧靜。踏上旅程,遠赴心目中的樂土,是將自己交託於天地之安然的訴求所驅使,再度依偎久違的巨大懷抱。一個人可以去傾聽平日聽不到的大地的心跳,大口嗅吸充滿芬多精的優質空氣,獨處而不寂寞,沉靜卻非憂鬱。

這裡是長途跋涉的旅程終點站。同時, 這裡亦是人生之旅的一個必須的補給處、一個荒涼中的驛站。當行囊裡充滿的是疲憊、煩擾和偏見,壓得人腰酸背駝,心中打起千萬個結,糾纏得緊緊的,能夠短暫卸下來就是一種解脫。稍作停歇,把握當下,那個呼吸間的“現在”,氣息的吐納既是一瞬、也是永恆。

能夠踏上旅程, 一直邁步一直感受一直觀看一直學習,真的都是幸福的表現。不是什麼“小確幸”、“小僥倖”,而是大幸福、大喜樂啊!!一口氣、一步路,好好做下去,一生都是好運的。










Thursday, May 2, 2013

給我的義氣之交們!!

 
很老套的一聲“謝謝”,發自肺腑,有時侯出口還會被“罵”:少來啦!但我還是要說。
 
可是啊,我就是很感激你們, 我在生命中各個不同時期結識的兄弟姐妹們,緣分將你們送到我面前,你們不幸, 我大幸——陪伴我走過許多的困境,上山下海(有人是在岸邊打氣、在山頂給我喊話的),辛苦了。
 
你們辛苦了啊!
 
我的倔強、我的軟弱、我的愛鑽牛角尖(誤以為自己很瘦)、我的感情氾濫、我的淚腺發達……抱歉, 我大概沒有計劃要統統改掉,可是會努力克制。誒……還有我的瘋瘋癲癲……可能有帶給你們困擾或煩惱(希望沒有人憤怒!),可能有讓你們想笑(?!)這一點, 我希望一輩子不變。
 
我的義氣之交們,謝謝。謝謝。謝謝。

人生一路顛簸,我再不會害怕, 因為生死之間有了你們, 我的“親愛的”們……我會好好地努力生活到最盡最盡的!

一定, 一定, 我掛保證啦!!!!


Wednesday, May 1, 2013

金在嘴裡,口難開?


新加坡越來越擁擠,新加坡人認為彼此間越來越有“默契”?此話怎講?這裡談談我最近的一個觀察。

島國人口增加迅速,街頭巷尾出現人潮並不稀奇。在週末到購物商場、住宅區鄰里逛街、購物,總會遇到擁擠的人群,大家的移動速度快慢不一,人頭攢動,有時候可能還有一些小推擠、小碰撞。這或許在所難免,但是我發現(會不會又是我後知後覺呢?可能……因為已經很久不愛去鑽人多的地方了),好些人似乎愛“橫衝直撞”而不願意開口示意要求讓路。

一句“不好意思”或"excuse me"那麼難說出口嗎?還是當事人真的認為周圍的人和他/她是心靈相通而且一定會感應到其“趕路”之必要而讓路?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金口難開”——嘴裡真的含著金塊,所以不能夠打開來表示基本的禮貌嗎?

我已經養成了自動讓開的習慣,因為被撞怕了。我的平衡感有多好,我有自知之明, 所以選擇自動“棄權”,保護自己,也避免衝突。可是這不表示我就認同了這類無禮的趨勢……我只有暗暗擔憂。

有一些在人行道上騎腳車的騎士,也橫衝直撞得讓人害怕。我當然不會無聊到要求騎士開口請路人讓路,但是屢見騎士在人行道上緊跟行人之後,要么最後一刻才猛響車齡然後呼嘯飛過,留下嚇了一大跳的路人;要么一聲不響擠過窄小的縫隙,差一點撞到路人。總之,有時候太驚險就對了。

把這麼一點顯得芝麻綠豆、雞毛蒜皮的事兒寫出來,只是因為心中實在有些不悅,更是擔心……我也只能這麼反應了,不是嗎?

五月來,笑容開~~ Happy May Day!!


五一勞動節快樂!五一是May Day,也是入夏之好日,明媚光亮。

敝人在本月份生日,年年都自許一個月的好心情以示自勉,五月來,笑容開!!!
其實日日月月都值得開心的,因為活著就應該如此, 只是俗事容易令人忘記這點。趁著生日即將到來,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增添歡樂,也是功德啊。

所以,要開開心心喔, 要歡歡喜喜的!!